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框架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文章框架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西方经济理论与我国养老实践的结合 | 第18-19页 |
(二) 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的结合 | 第19页 |
(三) 多学科知识的结合 | 第19页 |
(四) 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 | 第19页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 提出了构建"三支柱一保障"偿债机制的思想 | 第19-20页 |
二、 建立了养老金隐性债务精算模型 | 第20页 |
三、 进一步细化债务受益人的分类 | 第20页 |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20-27页 |
一、 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 | 第20-23页 |
(一) 对IPD规模的匡算 | 第20-21页 |
(二) 对IPD规模的精算 | 第21-22页 |
(三) 述评 | 第22-23页 |
二、 养老金隐性债务偿付手段研究 | 第23-27页 |
(一) 划拨国有资产 | 第24页 |
(二) 发放养老债券 | 第24页 |
(三)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 第24-25页 |
(四) 征收社会保障税 | 第25页 |
(五) 推迟退休年龄 | 第25-26页 |
(六) 剩余资金投资增值 | 第26-27页 |
注释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历史渊源 | 第28-39页 |
第一节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第二节 隐性债务的产生及显性化 | 第31-34页 |
一、 隐性债务的产生 | 第31-32页 |
(一) 政府担保 | 第31-32页 |
(二) 政府承诺 | 第32页 |
二、 隐性债务的显性化 | 第32-34页 |
(一)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是隐性债务显性化的直接原因 | 第32-33页 |
(二) 人口老龄化是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间接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三) 经济体制转轨是隐性债务显性化的加速器 | 第34页 |
第三节 现阶段养老金隐性债务构成的分析 | 第34-37页 |
一、 "国发[1997]26号"和"国发[2005]38号"的对比 | 第35-36页 |
二、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构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测算 | 第39-61页 |
第一节 隐性债务测算的精算理论基础 | 第39-44页 |
一、 利息理论 | 第39-41页 |
(一) 利息的含义 | 第39页 |
(二) 总额函数及累计函数 | 第39页 |
(三) 单利和复利 | 第39-40页 |
(四) 现值与终值 | 第40页 |
(五) 实际利率与实际贴现率 | 第40-41页 |
二、 生命表理论 | 第41-42页 |
(一) 生命表函数 | 第41页 |
(二) 生命表类型 | 第41-42页 |
三、 年金及生存年金 | 第42-44页 |
(一) 年金 | 第42-43页 |
(二) 生存年金 | 第43-44页 |
第二节 IPD精算模型的建立 | 第44-51页 |
一、 测算方法 | 第44-45页 |
二、 模型假设 | 第45页 |
三、 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第45-51页 |
(一) "老人"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第45-46页 |
(二) "老退休中人"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第46-48页 |
(三) "新退休中人"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第48-49页 |
(四) "在职中人"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第49-51页 |
(五) IPD总测算模型 | 第51页 |
第三节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测算 | 第51-57页 |
一、 参数设定 | 第51-53页 |
二、 "老人"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3-54页 |
三、 "老退休中人"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4-55页 |
(一) "老退休中人"过渡养老金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4页 |
(二) "老退休中人"基础养老金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4-55页 |
四、 "新退休中人"养老金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5-56页 |
(一) "新退休中人"过渡养老金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5页 |
(二) "新退休中人"基础养老金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5-56页 |
五、 "在职中人"养老金引致债务测算模型 | 第56-57页 |
(一) "在职中人"过渡养老金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6页 |
(二) "在职中人"基础养老金引致债务额测算 | 第56-57页 |
六、 我国养老金隐性总债务 | 第57页 |
第四节 测算期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精算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注释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中国偿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困境 | 第61-75页 |
第一节 中国养老金筹资的困境 | 第61-67页 |
一、 中国现行养老金筹资政策 | 第61-62页 |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2-67页 |
(一) 缴费拖欠现象严重 | 第62-63页 |
(二) 养老保险覆盖面较窄 | 第63-64页 |
(三) 城镇职工参保率较低 | 第64-66页 |
(四) 整体统筹层次不高 | 第66-67页 |
(五) 征收手段落后 | 第67页 |
第二节 中国养老金支付的困境 | 第67-71页 |
一、 中国现行养老金支付政策 | 第67-68页 |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8-71页 |
(一) 地区差异大, 管理不规范 | 第68页 |
(二) 支出增长速度过快, 财政负担沉重 | 第68-71页 |
第三节 中国养老金监管的困境 | 第71-74页 |
一、 我国现行养老金管理政策 | 第71-72页 |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72-74页 |
(一) 保值增值手段单一, 运作回报率低 | 第72页 |
(二) 养老基金变成"提款机" | 第72-73页 |
(三) 法律体系不健全, 缺乏震慑力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页 |
注释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国外养老金隐性债务偿付实践的借鉴 | 第75-86页 |
第一节 增加养老金收入的实践 | 第75-77页 |
一、 强制推行储蓄计划 | 第75页 |
二、 征收社会保障税 | 第75-76页 |
三、 扩大征费范围及提高缴费标准 | 第76-77页 |
四、 发行养老认可债券 | 第77页 |
第二节 减少养老金支出的实践 | 第77-79页 |
一、 缩减替代率以直接减少养老金支出 | 第77-78页 |
二、 提高退休年龄以间接减少养老金支出 | 第78页 |
三、 严格控制支出条件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养老金对外投资的实践 | 第79-82页 |
一、 成立养老金管理公司负责养老基金的经营 | 第79-80页 |
二、 建立权责清晰的监督机制 | 第80-81页 |
三、 投资方向多元化与单一方向投资限制并行 | 第81-82页 |
第四节 国外偿债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82-84页 |
一、 要充分重视养老金的增收 | 第82页 |
二、 减支政策的使用须谨慎小心 | 第82-83页 |
三、 养老金的监管权与投资权须分离 | 第83页 |
四、 宜采取多元化投资增值策略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注释 | 第85-86页 |
第六章 中国IPD偿债支柱一: 筹资路径 | 第86-112页 |
第一节 中国IPD偿付机制的建立 | 第86-87页 |
一、 偿债机制: 三支柱一保障 | 第86页 |
二、 机制着眼点: 全国统筹 | 第86-87页 |
第二节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 第87-94页 |
一、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 第87-89页 |
二、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 第89-90页 |
三、 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横向对比 | 第90-91页 |
四、 支持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政策分析 | 第91-92页 |
五、 财政支出政策对养老金支持额度的计算 | 第92-94页 |
(一) 对最优财政支出结构的设定 | 第92-93页 |
(二) 变量设置及假设 | 第93页 |
(三) 计算过程 | 第93-94页 |
第三节 发行养老彩票 | 第94-102页 |
一、 养老彩票可行性分析 | 第95-96页 |
(一) 彩票的融资优势明显 | 第95页 |
(二) 彩票市场剩余空间很大 | 第95页 |
(三) 体彩福彩的成功运作为养老彩票的发行提供了经验借鉴 | 第95页 |
(四) 发行养老彩票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 | 第95-96页 |
二、 养老彩票与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协调 | 第96页 |
三、 对养老彩票发行及监管的设计 | 第96-101页 |
(一) 发行环节设计 | 第96-98页 |
(二) 资金分配环节设计 | 第98-99页 |
(三) 监督管理环节 | 第99-101页 |
四、 发行养老彩票对养老基金支持额度的计算 | 第101-102页 |
(一) 前提假设 | 第101-102页 |
(二) 计算过程 | 第102页 |
第四节 其它偿债路径分析 | 第102-110页 |
一、 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 | 第103-106页 |
(一) 我国划拨国有资产的实践 | 第103-104页 |
(二) 划拨国有资产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4-106页 |
二、 利用外汇储备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 第106-109页 |
(一) 可行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二) 可行的利用方式 | 第108-109页 |
三、 发行养老保险债券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页 |
注释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中国IPD偿债支柱二: 减支路径 | 第112-125页 |
第一节 推迟退休年龄 | 第112-118页 |
一、 推迟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 | 第112-116页 |
(一) 推迟退休年龄的积极影响 | 第112-114页 |
(二) 推迟退休面临的挑战 | 第114-115页 |
(三) 本文的观点 | 第115-116页 |
二、 推迟退休年龄对IPD规模影响的测算 | 第116-117页 |
(一) 变量的设定 | 第116-117页 |
(二)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17页 |
三、 对具体推迟方案设计的建议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其它支出变量对IPD的影响 | 第118-123页 |
一、 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变动 | 第119-120页 |
二、 养老金调整比率的变动 | 第120-121页 |
三、 利率的变动 | 第121-122页 |
四、 过渡养老金计发系数的变动 | 第122-123页 |
五、 减支偿债的策略选择 | 第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注释 | 第124-125页 |
第八章 中国IPD偿债支柱三: 增值路径 | 第125-141页 |
第一节 我国养老基金监管体系的变革 | 第125-129页 |
一、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现行监管 | 第125-126页 |
二、 对建立新型监管模式的建议 | 第126-129页 |
(一) 前提原则 | 第126-127页 |
(二) 新型监管模式的设想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投资机制的改善 | 第129-138页 |
一、 投资范围多元化 | 第129-135页 |
(一) 加大对基础设施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 | 第129-133页 |
(二) 逐步拓宽海外投资 | 第133-135页 |
二、 建立最低收益风险补偿制度 | 第135-137页 |
(一) 可行性分析 | 第135页 |
(二) 对具体操作措施的建议 | 第135-137页 |
三、 余量资金投资增值额的计算 | 第137-138页 |
(一) 前提假设 | 第137页 |
(二) 计算过程 | 第137-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注释 | 第139-141页 |
第九章 中国IPD偿债保障路径 | 第141-156页 |
第一节 社保法律体系的健全 | 第141-146页 |
一、 健全法律体系对偿债的作用 | 第141-142页 |
二、 对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设想 | 第142-143页 |
三、 《社会保障法(草案)》亮点评议 | 第143-144页 |
(一)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异地转移接续是本草案的最大亮点 | 第143页 |
(二) 首次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养老全国统筹 | 第143-144页 |
(三) 进一步细化了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 第144页 |
(四) 加强了对违规责任的追究力度 | 第144页 |
四、 对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的建议 | 第144-146页 |
(一) 尽快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及配套法规、 规章 | 第144页 |
(二)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 第144-145页 |
(三) 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督促地方政府养老投入的落实 | 第145页 |
(四) 明确运营不当的法律责任,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 第145页 |
(五) 要补充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法律规定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险 | 第146-156页 |
一、 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对偿债的意义 | 第146-147页 |
二、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 | 第147-151页 |
(一)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 第147-148页 |
(二) 发展企业年金的对策建议 | 第148-151页 |
三、 推动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快速发展 | 第151-154页 |
(一) 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 第151-152页 |
(二) 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 第152-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注释 | 第155-156页 |
结论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9页 |
附表1 参保职工分年龄分性别分布表 | 第169-170页 |
附表2 全国市镇从业人口生命表(男性)(1989-1990) | 第170-171页 |
附表3 全国市镇从业人口生命表(女性)(1989-1990) | 第171-172页 |
附表4 我国男性职工IPD分年龄构成表 | 第172-174页 |
附表5 我国女性职工IPD分年龄构成表 | 第174-176页 |
附录1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 第176-178页 |
附录2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 第178-181页 |
附录3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 第181-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