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框架 | 第1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第14-20页 |
·工业化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及相关评述 | 第16-20页 |
第二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 第20-28页 |
第一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主要涵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原因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内容 | 第22-28页 |
·生产要素融合 | 第23-24页 |
·产品融合以及业务流程融合 | 第24-25页 |
·产业融合及新产业衍生 | 第25-26页 |
·社会价值模式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两化融合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基础 | 第28-32页 |
·我国工业化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 | 第28-29页 |
·我国信息化进程为两化融合提供基础和保证 | 第29-31页 |
·鼓励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已经基本形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我国地区性两化融合水平差异大 | 第33页 |
·我国产业间两化融合水平差异大 | 第33-34页 |
·我国实现两化融合的重点趋于制造业 | 第34页 |
第三节 实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技术融合水平低 | 第34-35页 |
·信息人力资源水平低 | 第35-36页 |
·企业主体推进两化融合动力不足 | 第36-37页 |
·融合性政策体制针对性不足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美国两化融合过程分析和经验借鉴 | 第38-43页 |
第一节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选取美国作为两化融合案例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美国两化融合过程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验借鉴 | 第40-43页 |
·优先实现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 | 第40-41页 |
·科技教育事业为两化融合积累人力资源 | 第41页 |
·政策体制为两化融合提供了环境 | 第41页 |
·选择适当的产业切入推进两化融合进程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制研究 | 第43-58页 |
第一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制 | 第43-44页 |
·机制概念概述 | 第43-44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制内涵 | 第44页 |
第二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研究 | 第44-51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在机制 | 第47-49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外在机制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机制 | 第51-58页 |
·我国两化融合实现机制的结构性分析 | 第51-53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机制的层次性分析 | 第53-58页 |
第六章 推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策研究 | 第58-63页 |
第一节 政府视角下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推进差异性融合对策,改善两化融合现状 | 第58-59页 |
·强化培养适合两化融合的人才体系 | 第59页 |
·拉动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需求动力 | 第59页 |
·建立两化融合的激励机制 | 第59-60页 |
第二节 企业视角下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分析 | 第60-63页 |
·根据自身需求,切实推进两化融合 | 第60-61页 |
·重点推进企业内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 | 第61页 |
·推进企业内部的业务融合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