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理论意义第10-11页
     ·现实意义第11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4页
     ·研究思路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论文框架第13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3-14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4页
 第三节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第14-20页
     ·工业化相关理论第14-15页
     ·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第15-16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及相关评述第16-20页
第二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第20-28页
 第一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主要涵义第20-21页
 第二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原因第21-22页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内容第22-28页
     ·生产要素融合第23-24页
     ·产品融合以及业务流程融合第24-25页
     ·产业融合及新产业衍生第25-26页
     ·社会价值模式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第26-28页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两化融合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第28-38页
 第一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第28-32页
     ·我国工业化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第28-29页
     ·我国信息化进程为两化融合提供基础和保证第29-31页
     ·鼓励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已经基本形成第31-32页
 第二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分析第32-34页
     ·我国地区性两化融合水平差异大第33页
     ·我国产业间两化融合水平差异大第33-34页
     ·我国实现两化融合的重点趋于制造业第34页
 第三节 实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第34-38页
     ·技术融合水平低第34-35页
     ·信息人力资源水平低第35-36页
     ·企业主体推进两化融合动力不足第36-37页
     ·融合性政策体制针对性不足第37-38页
第四章 美国两化融合过程分析和经验借鉴第38-43页
 第一节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分析第38-40页
     ·选取美国作为两化融合案例的原因分析第38-39页
     ·美国两化融合过程分析第39-40页
 第二节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验借鉴第40-43页
     ·优先实现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第40-41页
     ·科技教育事业为两化融合积累人力资源第41页
     ·政策体制为两化融合提供了环境第41页
     ·选择适当的产业切入推进两化融合进程第41-43页
第五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制研究第43-58页
 第一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制第43-44页
     ·机制概念概述第43-44页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制内涵第44页
 第二节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研究第44-51页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型的建立第45-47页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在机制第47-49页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外在机制第49-51页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机制第51-58页
     ·我国两化融合实现机制的结构性分析第51-53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机制的层次性分析第53-58页
第六章 推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策研究第58-63页
 第一节 政府视角下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第58-60页
     ·推进差异性融合对策,改善两化融合现状第58-59页
     ·强化培养适合两化融合的人才体系第59页
     ·拉动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需求动力第59页
     ·建立两化融合的激励机制第59-60页
 第二节 企业视角下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分析第60-63页
     ·根据自身需求,切实推进两化融合第60-61页
     ·重点推进企业内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第61页
     ·推进企业内部的业务融合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预防性动机与现金持有水平--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下一篇:耐用品与非耐用品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