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1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1-26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11-13页 |
| ·锂离子电池结构 | 第13-24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4-15页 |
|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 第15-17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7-18页 |
| ·Li-Co-O体系 | 第18-19页 |
| ·Li-Ni-O体系 | 第19-20页 |
| ·Li-Mn-O体系 | 第20-24页 |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4页 |
| ·锂离子电池特点 | 第24-25页 |
| ·锂离子电池应用 | 第25-26页 |
| ·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的容量衰减 | 第27-30页 |
| ·锰在电解质中的溶解 | 第28-29页 |
| ·Jahn-Teller效应 | 第29页 |
| ·电解质的分解 | 第29-30页 |
| ·其它因素 | 第30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的改性研究 | 第30-34页 |
| ·掺杂 | 第30-34页 |
| ·"阴离子"技术 | 第31页 |
| ·"阳离子"技术 | 第31-33页 |
| ·选用掺杂离子时需考虑的因素 | 第33-34页 |
| ·尖晶石LiMn_2O_4的软化学制备方法 | 第34-39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36-37页 |
| ·Pechini法 | 第37-38页 |
| ·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method) | 第38页 |
| ·水热法(Hydrothermal method) | 第38-39页 |
| ·其他软化学方法 | 第39页 |
|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9-41页 |
|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尖晶石型LiMn_2O_4粉体 | 第41-59页 |
| ·实验原理 | 第41页 |
| ·实验步骤 | 第41-43页 |
| ·材料表征方法 | 第43-45页 |
| ·差热-热重分析 | 第43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3-4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4页 |
| ·光电子能谱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8页 |
| ·TG-DTA分析 | 第45-46页 |
| ·pH值对制备LiMn_2O_4粉体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烧结温度对制备LiMn_2O_4粉体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48-50页 |
| ·烧结时间对制备LiMn_2O_4粉体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不同升温速率对制备LiMn_2O_4粉体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52-54页 |
| ·两步烧结对制备LiMn_2O_4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54-55页 |
| ·LiMn_2O_4粉体的XPS分析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金属离子掺杂的LiM_xMn_(2-x)O_4粉体 | 第59-72页 |
| ·实验步骤 | 第59-61页 |
| ·金属Co离子的掺杂 | 第61-63页 |
| ·金属Ni离子的掺杂 | 第63-67页 |
| ·其他金属离子的掺杂 | 第67-71页 |
| ·其他过渡金属离子的掺杂 | 第67-69页 |
| ·其他非过渡金属离子的掺杂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共沉淀法制备尖晶石型LiMn_2O_4粉体 | 第72-83页 |
| ·实验步骤 | 第72-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 ·TG-DTA分析 | 第74-75页 |
| ·烧结温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 ·烧结时间的影响 | 第76-78页 |
|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78-80页 |
| ·共沉淀方法制备LiMn_2O_4粉体的XPS表征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五章 共沉淀法制备金属离子掺杂的LiM_xMn_(2-x)O_4粉体 | 第83-89页 |
| ·实验步骤 | 第83-8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5-88页 |
| ·不同金属离子掺杂的LiM_(0.05)Mn_(1.95)O_4粉体XRD分析 | 第85-87页 |
| ·掺杂不同金属离子的SEM分析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