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加筋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 ·土工加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14-16页 |
| ·加筋单元体的强度特性研究 | 第16-20页 |
| ·筋-土界面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 ·加筋土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 第21-23页 |
| ·加筋土计算方面的研究 | 第23-24页 |
| ·加筋垫层的工程应用及其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 ·加筋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网格状带齿加筋技术的提出 | 第26-27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网格状带齿加筋土的强度分析 | 第29-43页 |
| ·概述 | 第29页 |
| ·网格状带齿加筋土的三轴试验方案 | 第29-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 ·试件制备 | 第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31-32页 |
| ·网格状加筋黏土的强度特性 | 第32-33页 |
| ·不同工况下的加筋效果分析 | 第33-34页 |
| ·网格状带齿加筋体系的作用机理 | 第34-36页 |
| ·网格状带齿加筋土摩擦型破坏的强度分析 | 第36-39页 |
| ·水平筋摩擦力Th 的计算 | 第36-38页 |
| ·齿筋作用力的计算 | 第38-39页 |
| ·理论分析验证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网格状带齿加筋体筋土界面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43-65页 |
| ·概述 | 第43-45页 |
| ·拉拔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 ·筋材的几何特征 | 第45-47页 |
| ·试验仪器的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 ·拉拔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 第48-52页 |
| ·试验装置 | 第48-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 ·试验方案 | 第51-52页 |
| ·拉拔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2-57页 |
| ·拉拔试验结果 | 第52-55页 |
| ·拉拔试验特性分析 | 第55-56页 |
| ·拉拔试验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 ·极限拉拔力模型 | 第57-64页 |
| ·拉拔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57-61页 |
| ·拉拔机理分析 | 第61-62页 |
| ·极限拉拔阻力模型 | 第62-63页 |
| ·试验验证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网格状带齿加筋体拉拔试验的数值仿真 | 第65-93页 |
| ·概述 | 第65-66页 |
| ·颗粒流模拟基本原理 | 第66-70页 |
|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假定以及解决问题方法 | 第67-68页 |
| ·接触本构模型 | 第68-70页 |
| ·拉拔试验颗粒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0-77页 |
| ·数值模型的制备方法 | 第70-72页 |
| ·细观参数确定 | 第72-73页 |
| ·法向应力伺服控制系统 | 第73-74页 |
| ·数据的测量和获取 | 第74-76页 |
| ·模拟实验 | 第76-77页 |
| ·数值试验分析 | 第77-91页 |
| ·界面周围土体应力分布和传递规律 | 第77-83页 |
| ·位移场分析 | 第83-86页 |
| ·筋材受力分析 | 第86-88页 |
| ·土中应力的变化 | 第88-90页 |
| ·孔隙率的变化 | 第90-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五章 软土地基上网格状带齿加筋垫层工作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93-111页 |
| ·概述 | 第93-94页 |
| ·模型试验的设计 | 第94-103页 |
| ·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和方法 | 第94-97页 |
| ·试验材料 | 第97-98页 |
| ·试验设备 | 第98-100页 |
| ·试验方案 | 第100-101页 |
| ·试验步骤 | 第101-103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0页 |
| ·加筋形式对软土路基承载力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 ·加筋形式对软土路基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 ·加筋形式对软土路基坡脚外隆起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加筋形式对软土路基破裂面形态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 ·展望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 | 第120-122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附录Ⅰ主要符号 | 第124-126页 |
| 附录Ⅱ图索引 | 第126-128页 |
| 附录Ⅲ表索引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