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液压传动论文--液压元件论文--液压马达、液压缸和泵论文

基于AMESim对并联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2-22页
   ·本课题研究背景第12-15页
     ·能源问题第12-13页
     ·环境问题第13-14页
     ·安全问题第14-15页
   ·车辆制动能量再生技术简介第15-18页
     ·车辆制动能量再生技术分类第15-17页
     ·储能形式的确定第17-18页
   ·国内外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研究现状第18-20页
     ·国外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研究现状第18-19页
     ·国内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研究现状第19-20页
     ·国内目前研究不足之处第20页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第20-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2 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理论研究第22-32页
   ·制动能量再生系统技术要求第23-24页
   ·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研究第24-27页
     ·系统驱动方式选择第24-25页
     ·驱动动力耦合位置确定第25-27页
   ·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总体设计第27-31页
     ·并联式液压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原理确定第27-29页
     ·制动方式研究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汽车制动理论分析及制动分配策略研究第32-46页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第32-36页
     ·地面制动力第32-33页
     ·制动器制动力第33页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制动滑动率、路面附着系数、侧向力系数第34-36页
   ·汽车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策略分析第36-41页
     ·汽车侧滑时运动分析第36-37页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第37-39页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第39-40页
     ·实际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第40-41页
   ·车轮防抱死学第41-42页
   ·后轮液压—摩擦制动力与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研究第42-45页
     ·液压—摩擦制动力与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第42-44页
     ·后轮制动力分配策略控制逻辑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变量泵/马达、蓄能器选择以及参数匹配第46-62页
   ·变量泵的分类与控制方式第46-48页
     ·变量泵的分类第46-47页
     ·变量泵伺服控制系统第47-48页
   ·变量泵/马达控制形式确定和结构选择第48-50页
     ·变量泵/马达控制形式的确定第48-49页
     ·变量泵/马达结构确定第49-50页
   ·蓄能器简介第50-55页
     ·蓄能器功用第50-51页
     ·蓄能器分类第51-54页
     ·蓄能器性能分析第54-55页
   ·蓄能器形式选择第55-56页
   ·变量泵/马达、蓄能器主要参数确定第56-61页
     ·系统压力范围初选定第56页
     ·变量泵/马达、蓄能器参数计算方法第56-59页
     ·变量泵/马达、蓄能器参数确定以及型号选择第59-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5 并联式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部件建模第62-84页
   ·AMEsim软件简介第62-63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63-65页
   ·制动能量再生汽车部件建模第65-71页
     ·四轮汽车模型第66页
     ·ABS液压第66-68页
     ·制动主缸模型第68-69页
     ·制动轮缸模型第69-70页
     ·制动轮胎和路面模型第70-71页
   ·并联式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能量再生模块建模第71-79页
     ·制动能量再生系统建模第72页
     ·变量泵伺服控制部分数学模型建立第72-77页
     ·变量泵传递函数计算第77-79页
   ·制动能量再生系统控制策略模型建模第79-83页
     ·联合制动时制动力分配控制模型建立第79-80页
     ·再生制动力单独制动时的控制模型建立第80-81页
     ·ABS和再生制动系统防抱死控制模型建立第81-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6 并联式液压制动能量再生系统仿真与分析第84-102页
   ·再生制动系统仿真工况和评价指标的选择第84-85页
     ·再生制动系统仿真工况的选择第84页
     ·制动能量再生系统仿真评价指标的选择第84-85页
   ·典型制动工况下的仿真与分析第85-99页
     ·再生系统单独在高路面附着系数制动时的各种工况仿真分析第85-88页
     ·再生系统单独在低路面附着系数满强度制动仿真分析第88-89页
     ·蓄能器初始压力为21MPa时的各种联合制动工况仿真分析第89-93页
     ·蓄能器初始压力为32MPa时的各种联合制动工况仿真分析第93-98页
     ·紧急制动仿真第98-99页
   ·仿真结果分析第99-100页
   ·本章小节第100-102页
7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2-104页
   ·全文总结第102-103页
   ·论文创新点第103页
   ·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作者简历第106-11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爆破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下一篇:北京万松老人塔塔基的地铁振动隔振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