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能兼用甘蔗原料蔗供应调控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前言 | 第9-20页 |
| ·甘蔗的地位及国民经济的意义 | 第9-10页 |
| ·能源甘蔗及其发展前景 | 第10-13页 |
| ·能源作物及其主要分类 | 第10页 |
| ·能源甘蔗的概念 | 第10页 |
| ·能源甘蔗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优势 | 第10-11页 |
| ·能源甘蔗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我国发展能源甘蔗发展需面对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 ·原料蔗供应情况 | 第13页 |
| ·我国糖料甘蔗的榨期 | 第13页 |
| ·主要产蔗国的甘蔗榨期 | 第13页 |
| ·能源甘蔗原料甘蔗供应期 | 第13页 |
| ·提高甘蔗优质原料供应期的调控措施研究 | 第13-15页 |
| ·植期调节 | 第13-14页 |
| ·水肥调控 | 第14页 |
| ·化学调控 | 第14-15页 |
| ·化学催熟剂的研究应用情况 | 第15-16页 |
| ·化学催熟的生理机制研究情况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品种、植期和水分调控试验 | 第20页 |
|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 ·试验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0页 |
| ·化学调控试验 | 第20-24页 |
| ·甘蔗种植 | 第20页 |
|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 ·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 ·田间数据测定 | 第21页 |
| ·取样 | 第21-22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 ·NADP—苹果酸酶活性测定 | 第22页 |
| ·PEP—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2页 |
| ·转化酶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 ·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23页 |
|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23页 |
| ·试验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 ·糖能兼用甘蔗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锤度表现 | 第24-27页 |
| ·糖能兼用甘蔗在不同植期下的锤度表现 | 第27-30页 |
| ·秋植糖能兼用甘蔗品种11 月份的性状表现 | 第30-31页 |
| ·冬植糖能兼用甘蔗品种11 月份的性状表现 | 第31-32页 |
| ·化学调控对糖能兼用甘蔗的影响 | 第32-40页 |
| ·化学调控对糖能兼用甘蔗光合性能的影响 | 第32-35页 |
| ·不同处理对+1 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处理对+叶NADP—苹果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处理对+1 叶PEP 羧化酶活性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处理对糖能兼用甘蔗的糖分积累相关酶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不同处理+叶酸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处理对+叶中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处理对+1 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处理对+1 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处理对糖能兼用甘蔗锤度、株高的影响 | 第38-40页 |
| ·不同处理对糖能兼用甘蔗锤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处理糖能兼用甘蔗株高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