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1 引言 | 第11-17页 |
| ·纤维素发酵酒精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 第11页 |
| ·纤维素原料的利用 | 第11-13页 |
| ·桔杆纤维素的结构 | 第11页 |
| ·纤维素酶的组分及其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 ·提高纤维素原料的利用率 | 第12-13页 |
| ·生产纤维素乙醇菌株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13页 |
| ·纤维素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第13页 |
| ·生产过程中产物抑制问题 | 第13-14页 |
| ·纤维素酶解发酵工艺 | 第14-15页 |
| ·同步糖化发酵法( SSF 法) | 第15页 |
| ·非等温同步发酵法(NSSF 法) | 第15页 |
| ·发酵液中乙醇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 ·立题依据和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立论背景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2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混菌发酵的研究 | 第17-35页 |
| ·原理 | 第17-19页 |
| ·发酵方式的选择 | 第17页 |
| ·粗酶液浸提方法的选择 | 第17页 |
| ·还原糖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17页 |
| ·酶活测定中底物的选择 | 第17-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酶活测定用溶液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主要方法 | 第20-21页 |
| ·菌种来源 | 第21页 |
| ·秸秆品种以及处理方式 | 第21页 |
| ·菌株筛选结果与讨论 | 第21-25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1-22页 |
|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22-25页 |
| ·混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25-34页 |
| ·猥草木霉与哈茨木霉混合发酵的研究 | 第25-27页 |
| ·嗜热毁丝霉与哈茨木霉混合发酵的研究 | 第27-30页 |
| ·嗜热毁丝霉与猥草木霉混合发酵的研究 | 第30-32页 |
| ·两菌株混菌发酵的研究结果比较 | 第32页 |
| ·三菌株混合方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三菌株混合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33页 |
| ·三菌株混合接种比例对产酶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本节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 3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35-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 ·培养基 | 第35-36页 |
| ·菌种来源 | 第36页 |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6页 |
| ·Γ射线辐射诱变 | 第36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36-37页 |
| ·微波诱变 | 第37页 |
| ·硫酸二乙酯诱变 | 第37页 |
| ·致死率与正突变率的计算 | 第37页 |
| ·诱变菌株的筛选 | 第37页 |
| ·分离鉴定培养基的优化选择 | 第37-39页 |
| ·Γ射线诱变 | 第39-42页 |
| ·Γ射线辐射剂量与正突变率的关系 | 第39-41页 |
| ·Γ射线诱变的结果 | 第41-42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42-45页 |
| ·紫外线照射时间与正突变率的关系 | 第42-44页 |
| ·紫外线诱变的结果 | 第44-45页 |
| ·微波辐射诱变 | 第45-48页 |
| ·微波辐射时间与正突变率的关系 | 第45-47页 |
| ·微波辐射的结果 | 第47-48页 |
| ·硫酸二乙酯诱变 | 第48-51页 |
| ·硫酸二乙酯的诱变时间与正突变率的关系 | 第48-50页 |
| ·DES 诱变的结果 | 第50-51页 |
| ·本节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 4 诱变后菌株MD_5 产酶条件的优化及其发酵稻草产乙醇的初步研究 | 第52-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主要试剂同第二章2.1 | 第52页 |
| ·主要仪器同第二章2.4 | 第52页 |
|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52页 |
| ·产酶发酵工艺的正交优化 | 第52-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MD_5 产纤维素酶的进程曲线 | 第53页 |
| ·温度对MD_5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不同稻草粉麸皮比对MD_5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54-55页 |
| ·PH 值对MD_5 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55页 |
| ·接种量对MD_5 产酶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水料比MD_5 产酶的影响 | 第56页 |
| ·MD_5 产酶发酵工艺的正交优化 | 第56-57页 |
| ·MD_5 发酵工艺优化前后产酶的比较 | 第57-58页 |
| ·MD_5 以不同水稻秸秆固态发酵的结果 | 第58页 |
| ·本节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 5 本研究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