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柔性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预期目标 | 第12页 |
·论文研究方案 | 第12-14页 |
·方案 | 第12-13页 |
·级配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分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粒料基层材料性能分析 | 第14-37页 |
·概述 | 第14页 |
·级配碎石材料 | 第14-18页 |
·级配碎石的特点 | 第14-15页 |
·级配碎石的材料特性 | 第15页 |
·防止反射裂缝的作用原理 | 第15-16页 |
·粒料基层结构强度形成的原理 | 第16-18页 |
·材料和级配选择 | 第18-20页 |
·材料的物理参数 | 第18-19页 |
·级配碎石的级配 | 第19-20页 |
·粒状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材料的抗压强度 | 第20-21页 |
·剪切强度 | 第21页 |
·永久变形 | 第21-22页 |
·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 | 第22页 |
·材料特性及选择 | 第22-26页 |
·级配碎石材料物理化学特性 | 第22-23页 |
·粒料基层材料选择 | 第23-26页 |
·成型方法 | 第26-30页 |
·静压成型 | 第26页 |
·击实成型 | 第26-27页 |
·振动成型 | 第27页 |
·不同成型方法下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 第27-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不同成型方式下的力学性能评价 | 第30-32页 |
·两种方法在最佳含水量下的承载力—回弹模量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水稳性试验 | 第32-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冻融对回弹模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室内试槽的试验 | 第37-48页 |
·试验方案 | 第37-44页 |
·试验室的试槽开挖 | 第38页 |
·天然砂砾底基层和级配碎石基层 | 第38-42页 |
·压力盒的埋设 | 第42-43页 |
·底基层和基层回弹模量试验 | 第43-44页 |
·路面施工 | 第44-45页 |
·洒铺透层油 | 第44-45页 |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 第45页 |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 第45页 |
·路面顶面当量模量检测 | 第45-46页 |
·道路各结构层的竖向应力测试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48-68页 |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48-49页 |
·ANSYS 简介 | 第49-5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5页 |
·粒料基层非线性模型 | 第50-51页 |
·粒料基层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路面结构非线性分析 | 第52-53页 |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53-55页 |
·粒料基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应力和应变比较 | 第55-59页 |
·竖向压应力比较 | 第55-56页 |
·竖向压应变比较 | 第56-57页 |
·剪切应力比较 | 第57-58页 |
·剪切应变比较 | 第58-59页 |
·土基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影响 | 第59-64页 |
·竖向压应力比较 | 第59-60页 |
·竖向压应变比较 | 第60-61页 |
·剪切应力比较 | 第61-62页 |
·剪切应变比较 | 第62-64页 |
·粒料基层厚度对路面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竖向压应力比较 | 第64-65页 |
·竖向压应变比较 | 第65-66页 |
·剪切应力比较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研究与分析 | 第68-79页 |
·工程概况介绍 | 第68页 |
·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 | 第68-71页 |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 第71-74页 |
·制作硬路肩 | 第71页 |
·拌和 | 第71-72页 |
·铺筑 | 第72页 |
·洒布沥青透层油 | 第72-73页 |
·碾压 | 第73页 |
·接缝处理 | 第73-74页 |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分析 | 第74-75页 |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检测与评价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9-80页 |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