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采购中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25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对象和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5-20页 |
| ·武器装备 | 第15-17页 |
| ·武器装备采购 | 第17-18页 |
| ·军工企业 | 第18页 |
| ·军工配套企业 | 第18-19页 |
| ·军事代表与军方 | 第19页 |
| ·质量监督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 2 武器装备采购现状及问题 | 第25-41页 |
| ·武器装备采购市场 | 第25-29页 |
| ·武器装备采购市场的特点 | 第25-27页 |
| ·武器装备供方现状 | 第27-28页 |
| ·武器装备配套市场的现状 | 第28页 |
| ·武器装备采购方特点 | 第28-29页 |
| ·武器装备采购过程和方式 | 第29-31页 |
| ·武器装备采购过程 | 第29-30页 |
| ·武器装备采购方式 | 第30-31页 |
| ·武器装备采购过程中的质量监督 | 第31-34页 |
| ·武器装备研制过程质量监督 | 第32-33页 |
| ·武器装备生产过程质量监督 | 第33页 |
| ·武器装备外购器材质量监督 | 第33-34页 |
| ·武器装备采购存在的问题 | 第34-41页 |
| ·武器装备定价机制对军工企业激励不足 | 第34-35页 |
|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 第35-36页 |
| ·现行军代表制度存在不足,对军代表激励不够 | 第36-37页 |
| ·军工企业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 ·武器装备配套供应商选择和评价机制不足 | 第38-41页 |
| 3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1-61页 |
| ·理论基础 | 第41-56页 |
| ·合约理论 | 第41-44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44-47页 |
| ·机制设计理论 | 第47-51页 |
| ·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51-56页 |
| ·研究现状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4 军代表参与武器装备采购质量监督激励机制研究 | 第61-73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 第62-63页 |
| ·问题描述 | 第62页 |
| ·假设及符号定义 | 第62-63页 |
|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63-66页 |
| ·模型的拓展 | 第66-69页 |
| ·军方代理成本分析 | 第69-71页 |
| ·一般模型军方代理成本分析 | 第69-70页 |
| ·扩展模型的军方代理成本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5 军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激励机制研究 | 第73-87页 |
| ·武器装备研制费用补偿激励机制设计 | 第73-77页 |
| ·引言 | 第73-74页 |
| ·武器装备研究费用补偿模型设计 | 第74-76页 |
| ·武器装备研制费用补偿模型分析 | 第76-77页 |
| ·小结 | 第77页 |
| ·基于质量跟踪的武器装备装配系统激励机制设计 | 第77-85页 |
| ·引言 | 第77-79页 |
|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 第79-80页 |
| ·模型建立 | 第80-82页 |
| ·模型分析 | 第82-84页 |
| ·算例分析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6 武器装备配套供应商选择、监督与激励机制研究 | 第87-103页 |
| ·武器装备配套供应商的选择与采购数量的分配 | 第87-95页 |
| ·引言 | 第87-88页 |
| ·混合型多属性决策矩阵建立及规范化 | 第88-90页 |
| ·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模型 | 第90-91页 |
| ·配套供应商选择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 第91-92页 |
| ·武器装备配套供应商选择算例 | 第92-94页 |
| ·小结 | 第94-95页 |
| ·对配套供应商的监督与激励 | 第95-101页 |
| ·引言 | 第95页 |
| ·对武器装备配套供应商及配套件规范化质量监督 | 第95-98页 |
| ·对武器装备配套供应商质量监督与激励博弈分析 | 第98-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3-105页 |
| ·研究不足 | 第10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5-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 附录 | 第119-120页 |
|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页 |
|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9-120页 |
|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专著的编写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