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9页 |
| 1.CO_2驱油理论与技术应用现状 | 第11-17页 |
| ·CO_2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CO_2驱油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 2.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创新点 | 第19页 |
| 二、论文工作量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高温高压界面张力测试方法建立 | 第22-36页 |
| 一、油气体系界面张力测量方法及对比 | 第22-25页 |
| 1.毛细管上升法 | 第22-23页 |
| 2.Wilhelmy盘法 | 第23页 |
| 3.滴体积法 | 第23页 |
| 4.最大气泡压力法 | 第23-24页 |
| 5.悬滴法 | 第24-25页 |
| 二、油气高温高压界面张力理论计算方法 | 第25-34页 |
| 1.悬滴法计算原理 | 第25-27页 |
| ·选择平面法计算原理(传统方法) | 第25-26页 |
| ·网格模型法(数值模拟法) | 第26-27页 |
| 2.公式推导 | 第27-29页 |
| 3.悬滴图像前处理方法 | 第29-31页 |
| 4.测量软件的编制 | 第31-34页 |
| ·模块组成 | 第31页 |
| ·软件界面 | 第31-32页 |
| ·数据输出 | 第32-34页 |
| 三、椭圆解法与选择平面法对比 | 第34-35页 |
| 1.椭圆法与选择平面法测量范围 | 第34页 |
| 2.椭圆法与选择平面法误差分析 | 第34-35页 |
| 四、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纯烃组分/原油与CO_2间界面特征研究 | 第36-57页 |
| 一、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6-39页 |
| 1.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 2.实验设备 | 第37-39页 |
| 二、纯烃组分-CO_2体系的界面特征 | 第39-48页 |
| 1.纯烃组份界面张力性质 | 第39-40页 |
| 2.纯烃组分与CO_2间平衡界面张力对比 | 第40-43页 |
| ·压力对界面张力影响 | 第40-41页 |
| ·温度对界面张力影响 | 第41-42页 |
| ·分子结构对界面张力影响 | 第42-43页 |
| 3. 混合纯组分-CO_2界面张力特征 | 第43-44页 |
| 4. 纯烃组分/CO_2最小混相压力关联式 | 第44-46页 |
| ·芳香烃MMP关联式 | 第44-45页 |
| ·环烷烃MMP关联式 | 第45页 |
| ·烷烃MMP关联式 | 第45-46页 |
| 5.动态界面特征 | 第46-48页 |
| ·温度、压力对动态界面张力影响 | 第46-48页 |
| ·结构对动态界面张力影响 | 第48页 |
| 三、原油与CO_2接触过程中的界面特征 | 第48-54页 |
| 1.CO_2与原油单次接触 | 第49-50页 |
| 2.CO_2与原油多次接触 | 第50-53页 |
| ·正向接触界面张力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 ·反向接触界面张力变化特征 | 第51-52页 |
| ·CH_4与C_2H_6含量对混相压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 3.CO_2-轻组分-表皮层 | 第53-54页 |
| 四、萃取原理及气体组成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 1.萃取的分子理论 | 第54-55页 |
| 2.气体组成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 五、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CO_2驱油中的相界面特征分析 | 第57-80页 |
| 一、CO_2/地层油相界面在一维模型中的变化特征 | 第57-73页 |
| 1.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57-58页 |
| 2.特低渗透长岩心模型制备 | 第58-60页 |
| 3.实验程序 | 第60-61页 |
| 4.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 5.蜡与沥青质沉积特征 | 第65-68页 |
| ·HP Microscope蜡沉积测定 | 第65-67页 |
| ·沥青沉积特征 | 第67-68页 |
| 6.CO_2-地层油体系相界面的CT表征 | 第68-73页 |
| ·CO_2气体增强剂 | 第68页 |
| ·CO_2-地层油非混相驱替特征的CT表征 | 第68-71页 |
| ·CO_2-原油混相界面前缘运动过程 | 第71-72页 |
| ·CO_2-地层油体系混相/非混相驱油的CT识别 | 第72-73页 |
| 二、CO_2/地层油相界面在微观模型中的变化特征 | 第73-78页 |
| 1.实验条件及装置 | 第73-74页 |
| 2.相界面运动规律分析 | 第74-78页 |
| ·高含水后残余油分布 | 第74-75页 |
| ·CO_2超越水驱油特征 | 第75-76页 |
| ·CO_2-地层油界面传质过程 | 第76-77页 |
| ·界面张力与混相特征分析 | 第77-78页 |
| 3.分子聚集机理 | 第78页 |
| 三、小结 | 第78-80页 |
| 第五章 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方法研究 | 第80-94页 |
| 一、海相-陆相沉积因素对CO_2-地层油体系MMP影响的探讨 | 第80-83页 |
| 1.组分对比(按碳数分) | 第80-81页 |
| 2.相同碳原子数的分子结构影响 | 第81页 |
| 3.沥青、胶质和石蜡 | 第81-83页 |
| 4.其它可能影响混相的因素 | 第83页 |
| 二、MMP预测模型建立及应用 | 第83-93页 |
| 1. 最小混相压力模型建立 | 第84-89页 |
| ·多变量选取及关联式建立 | 第84-87页 |
| ·ACE算法实现过程 | 第87-89页 |
| 2.MMP预测关联式 | 第89-93页 |
| ·国内油气样本预测 | 第89页 |
| ·国外油气样本预测 | 第89页 |
| ·综合关联式 | 第89-90页 |
| ·预测关联式误差分析及有效性评价 | 第90-93页 |
| 三、小结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 全文缩略词 | 第104-106页 |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及参与课题 | 第106-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附录 | 第109-178页 |
| 附录A:SCI/EI检索证明 | 第109-116页 |
| 附录B:专利证明 | 第116-119页 |
| 附录C:科技查新报告 | 第119-145页 |
| 附录D:物理化学参数 | 第145-154页 |
| 附录E:悬滴法S-1/H函数关系数据表 | 第154-157页 |
| 附录F:CO_2-纯烃组分MMP预测关系式程序代码 | 第157-161页 |
| 附录G:纯烃组分MMP预测式程序代码 | 第161-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