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职工持股模式综述 | 第11-17页 |
(一) 我国职工持股会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 我国职工持股会产生的特殊背景 | 第11-12页 |
2. 职工持股对我国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 我国对职工持股会形式的争议 | 第14-16页 |
(三) 我国建立职工持股制度是大势所趋 | 第16-17页 |
二、我国现有职工持股机构法律形式的分析 | 第17-25页 |
(一) 我国职工持股机构的各种模式 | 第18-22页 |
1. 社会团体法人模式 | 第18-19页 |
2. 依托工会运作的模式 | 第19-20页 |
3. 公司法人形式 | 第20-21页 |
4. 信托模式 | 第21-22页 |
(二) 对我国职工持股几种模式的分析 | 第22-24页 |
(三) 结论 | 第24-25页 |
三、我国职工持股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5-31页 |
(一) 职工持股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明确 | 第26-27页 |
(二) 职工持股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使得在操作上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尴尬 | 第27-28页 |
(三) 职工股的管理不规范 | 第28-29页 |
1. 管理机构混乱 | 第28页 |
2. 职工股的管理随意化 | 第28-29页 |
3. 职工股管理水平过低 | 第29页 |
(四) 持股职工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问题 | 第29-30页 |
(五) 职工持股在优化公司治理的功效上不明显 | 第30-31页 |
四、我国职工持股会模式的选择 | 第31-38页 |
(一) 我国职工持股机构的选择 | 第32-34页 |
(二) 对职工持股机构立法探讨 | 第34-38页 |
1. 对职工持股机构进行明确的法律定位具有迫切性 | 第34-35页 |
2. 国外立法的启示 | 第35-36页 |
3. 通过立法对职工持股会予以明确的法律定位 | 第36-38页 |
五、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38-42页 |
(一) 关于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 | 第39页 |
(二) 中介机构介入制度的完善 | 第39-40页 |
(三) 信托持股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40页 |
(四) 国家相关政策上的支持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