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仲裁地的概念及新发展 | 第11-19页 |
(一) 仲裁地的概念 | 第12-14页 |
1. 物理意义上的仲裁地 | 第12-13页 |
2. 法律意义上的仲裁地 | 第13-14页 |
(二) 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地的弱化:非内国仲裁理论 | 第14-19页 |
1. 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内容 | 第14-15页 |
2. 非内国仲裁理论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3. 对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反思 | 第16-19页 |
二、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地的意义 | 第19-32页 |
(一) 仲裁地法律的适用 | 第19-23页 |
1. 仲裁程序法的确定 | 第19-22页 |
2. 仲裁实体法的确定 | 第22-23页 |
(二) 仲裁地法院的监督 | 第23-28页 |
1. 对仲裁协议的监督 | 第23-26页 |
2. 对仲裁程序的监督 | 第26-28页 |
3. 对仲裁裁决的监督 | 第28页 |
(三) 仲裁裁决国籍的认定 | 第28-32页 |
1. 认定仲裁裁决国籍的意义 | 第29-30页 |
2. 认定仲裁裁决国籍的标准 | 第30-32页 |
三、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地的确定 | 第32-37页 |
(一) 依据当事人的约定确定仲裁地 | 第33-35页 |
(二) 仲裁机构、仲裁庭依据仲裁规则确定仲裁地 | 第35-37页 |
1. 当事人选择了仲裁机构 | 第35-36页 |
2. 当事人没有选择仲裁机构 | 第36-37页 |
四、我国关于仲裁地的立法缺陷及其改进 | 第37-43页 |
(一) 我国关于仲裁地的立法缺陷 | 第37-40页 |
(二) 我国关于仲裁地的立法建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