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辨认制度的理论范畴 | 第13-19页 |
(一) 辨认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辨认与指认的比较 | 第14-15页 |
(三) 辨认的功能 | 第15-16页 |
(四) 辨认的特征 | 第16-19页 |
1. 辨认行为的心理学特征 | 第16-17页 |
2. 辨认的法学特征及与其他侦查行为的区别 | 第17-19页 |
二、辨认程序的具体规则 | 第19-31页 |
(一) 辨认程序 | 第19-26页 |
1. 辨认实施的程序性原则 | 第20-21页 |
2. 辨认的规则 | 第21-25页 |
3. 辨认的基本程序安排 | 第25-26页 |
(二) 辨认笔录的相关问题 | 第26-31页 |
1. 辨认笔录的内容 | 第26-27页 |
2. 辨认笔录的可信性审查 | 第27-28页 |
3. 辨认笔录的证据资格 | 第28-30页 |
4. 辨认笔录的证明力 | 第30-31页 |
三、辨认制度在中国的完善 | 第31-41页 |
(一) 我国辨认制度的立法现状与实际操作中的不足 | 第31-35页 |
1. 我国辨认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1-33页 |
2. 辨认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 | 第33-34页 |
3. 辨认在实际操作中的典型案例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二) 辨认制度在我国的完善与再构建 | 第35-41页 |
1. 立法明确辨认的法定地位以及实现法律规定一致 | 第35-36页 |
2. 完善辨认规则体系,实现辨认方式多样化 | 第36-37页 |
3. 增强辨认程序中的人权保障 | 第37-39页 |
4. 赋予辨认笔录证据资格和种类,确立必要的证据补强规则和合理的辨认证据排除规则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