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0页 |
·整合素蛋白 | 第10-13页 |
·整合素的结构与功能 | 第11-12页 |
·整合素的活化机制 | 第12-13页 |
·植物类整合素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植物类整合素蛋白的检测 | 第14页 |
·植物类整合素蛋白的定位功能 | 第14页 |
·植物类整合素蛋白的功能 | 第14-16页 |
·植物类整合素蛋白的研究展望 | 第16-17页 |
·结语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水稻悬浮细胞培养系统的建立 | 第18-22页 |
·引言 | 第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 第18-19页 |
·材料 | 第18页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19页 |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0页 |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9-20页 |
·水稻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20页 |
·讨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水稻类整合素蛋白(OsILP)的检测 | 第22-26页 |
·引言 | 第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间接免疫荧光定位 | 第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水稻根尖细胞中类整合素蛋白的间接免疫荧光定位 | 第23-24页 |
·水稻愈伤和悬浮培养细胞中类整合素蛋白的间接免疫荧光定位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水稻编码类整合素蛋白基因(OsILP)的克隆与表达 | 第26-37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材料 | 第27-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菌株 | 第27页 |
·试剂(盒)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1页 |
·水稻基因 Os03g0199100 的 TOPO 克隆 | 第28-29页 |
·水稻总RNA 的提取 | 第28页 |
·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28页 |
·OsILP 基因序列的PCR 扩增 | 第28页 |
·PCR 产物的回收 | 第28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28-29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29页 |
·阳性克隆的PCR 鉴定 | 第29页 |
·测序 | 第29页 |
·转OsILP-GFP 融合基因的双元载体的构建 | 第29页 |
·重组质粒与表达载体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29页 |
·转OsILP-GFP 融合基因的双元载体的构建 | 第29页 |
·OsILP-GFP 融合基因的原生质体瞬时表达 | 第29-30页 |
·水稻日本晴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29-30页 |
·OsILP-GFP 融合基因的原生质体瞬时表达 | 第30页 |
·转OsILP-GFP 融合基因的根癌农杆菌的转化 | 第30页 |
·根癌农杆菌阳性克隆的目的基因序列的PCR 鉴定 | 第30页 |
·根癌农杆菌阳性克隆的GFP 基因序列的PCR 鉴定 | 第30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培育转基因水稻悬浮细胞 | 第30-31页 |
·转OsILP-GFP 基因水稻悬浮细胞系的培育 | 第30-31页 |
·转OsILP-GFP 基因水稻悬浮细胞的PCR 鉴定 | 第31页 |
·转OsILP-GFP 基因水稻悬浮细胞的GFP 表达的定位 | 第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水稻总R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水稻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32页 |
·OsILP 基因TOPO 克隆的PCR 扩增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转化后阳性克隆的PCR 鉴定 | 第33页 |
·转OsILP-GFP 融合基因的双元载体阳性克隆的PCR 鉴定 | 第33-34页 |
·转OsILP-GFP 融合基因的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 | 第34页 |
·转OsILP-GFP 基因的农杆菌阳性克隆的PCR 鉴定 | 第34-35页 |
·转 OsILP-GFP 基因水稻悬浮细胞目的片段与 GFP 的 PCR 鉴定 | 第35页 |
·转OsILP-GFP 融合基因水稻悬浮细胞GFP 表达的细胞学定位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