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绪论 | 第12-27页 |
1.1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光催化反应简介 | 第12-14页 |
1.1.2常见光催化剂概述 | 第14-15页 |
1.1.3Ⅰ-Ⅲ-Ⅵ族硫化物光催化剂 | 第15-16页 |
1.2Ⅰ-Ⅲ-Ⅵ族量子点光催化剂 | 第16-24页 |
1.2.1量子点简介 | 第16-17页 |
1.2.2Ⅰ-Ⅲ-Ⅵ族量子点的制备 | 第17-20页 |
1.2.3Ⅰ-Ⅲ-Ⅵ族量子点光催化应用 | 第20-24页 |
1.3量子点分离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通过尺寸选择和电化学发光相结合提取高品质量子点光催化剂 | 第27-45页 |
2.1引言 | 第27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2.1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29页 |
2.2.2Ag-In-Zn-S量子点的合成及尺寸选择分离 | 第29-30页 |
2.2.3Ag-In-Zn-S量子点的表征 | 第30-31页 |
2.2.4光催化性能评估 | 第31-32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2.3.1Ag-In-Zn-S量子点的形态、结构和光学特性 | 第32-34页 |
2.3.2分离后Ag-In-Zn-S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 | 第34-36页 |
2.3.3分离后Ag-In-Zn-S量子点的光催化性能 | 第36-38页 |
2.3.4分离后Ag-In-Zn-S-2量子点的光催化性能与电化学发光 | 第38-39页 |
2.3.5Ag-In-Zn-S和Ag-In-Zn-S-2量子点的比较 | 第39-43页 |
2.4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尺寸分离Ag-In-Zn-S量子点/NiS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制氢应用 | 第45-56页 |
3.1引言 | 第45-46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6-47页 |
3.2.2Ag-In-Zn-S量子点/NiS2的合成 | 第47页 |
3.2.3s-Ag-In-Zn-S量子点/NiS2的表征 | 第47-48页 |
3.2.4光催化性能评估 | 第48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3.3.1s-Ag-In-Zn-S量子点/NiS2的形貌和结构 | 第48-50页 |
3.3.2s-Ag-In-Zn-S量子点/NiS2的光学性质 | 第50-51页 |
3.3.3s-Ag-In-Zn-S量子点/NiS2的光催化性能 | 第51-52页 |
3.3.4s-Ag-In-Zn-S量子点/NiS2的光催化反应稳定性 | 第52-53页 |
3.3.5s-Ag-In-Zn-S量子点/NiS2的光催化产氢机理 | 第53-55页 |
3.4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原位合成Cu-In-Zn-S/碳点复合光催化剂的尺寸选择分离及制氢应用研究 | 第56-66页 |
4.1引言 | 第56-57页 |
4.2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4.2.1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7页 |
4.2.2Cu-In-Zn-S/碳点的合成及尺寸选择分离 | 第57-58页 |
4.2.3Cu-In-Zn-S/碳点的表征 | 第58页 |
4.2.4光催化性能评估 | 第58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4.3.1Cu-In-Zn-S/碳点的结构及光学性质 | 第58-60页 |
4.3.2分离后Cu-In-Zn-S/碳点的结构及光学性质 | 第60-62页 |
4.3.3Cu-In-Zn-S/碳点的光催化产氢活性 | 第62页 |
4.3.4Cu-In-Zn-S/碳点的光催化稳定性 | 第62-63页 |
4.3.5Cu-In-Zn-S/碳点的产氢机理 | 第63-65页 |
4.4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结论 | 第66-67页 |
5.2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页 |
附录A中英文符号对照表 | 第92页 |
附录B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