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科学技术管理论文

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1. 导论第8-28页
   ·研究的背景第8-18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23页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第23-25页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第25-28页
2. 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理论综述第28-53页
   ·Lundvall和Nelson的国家创新体系及其他创新理论第28-35页
   ·Etzkowitz和Leydesdorff的"三重螺旋"(triple helix)理论第35-53页
3. 三重螺旋模型的创新动力机制第53-64页
   ·创新的市场吸引力:生产者—用户关系第53-57页
   ·创新的科技推进力第57-58页
   ·创新的公众力量第58-59页
   ·三重螺旋的创新动力第59-61页
   ·我国创新动力的现状第61-62页
   ·提高我国创新动力的策略第62-64页
4. 三重螺旋模型的创新传播机制第64-75页
   ·传统的创新传播机制第64-68页
   ·三重螺旋的创新传播机制第68-69页
   ·我国创新传播存在的问题第69-71页
   ·改进我国创新传播的策略第71-75页
5. 三重螺旋创新的生态环境第75-106页
   ·创新的组织者—政府第75-84页
   ·企业的角色偏转—学习型企业第84-92页
   ·研究型的高等学校第92-99页
   ·三重螺旋的官产学创新生态环境第99-106页
6. 三重螺旋的创新政策体系第106-124页
   ·发达国家保证官产学紧密结合的制度第106-110页
   ·我国保证官产学结合的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10-113页
   ·以三重螺旋模式加强官产学紧密协作的政策与法律框架第113-116页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创新投资金融政策第116-124页
7. 三重螺旋的创新组织第124-136页
   ·封闭与开放的创新组织模式第124-127页
   ·三重螺旋的创新组织第127-128页
   ·以模块化加强官产学的创新组织模式第128-136页
8.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三重螺旋模型案例研究第136-165页
   ·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第136-139页
   ·珠三角与长三角高新区比较分析第139-146页
   ·对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调研分析第146-165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65-172页
   ·三重螺旋模型的结论第165-167页
   ·加强中国官产学相结合的有关建议第167-170页
   ·三重螺旋的研究展望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1页
附录:建设创新型高新区调研表第181-185页
图表索引第185-188页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项目清单第188-189页
后记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民限制、人口城乡迁移与城市化模式
下一篇:破坏性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