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20页 |
·城市拆迁引发的城市化问题再思考 | 第17-19页 |
·社会转型下的城市回族社区发展争议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7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22页 |
·相关概念的释义 | 第22-2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学术价值 | 第27-28页 |
·实践意义 | 第28页 |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回族社区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研究的理论视角 | 第28-2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 | 第32页 |
·研究不足及未来发展展望 | 第32-34页 |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34-38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34-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历史时期西安回坊的发展变迁 | 第38-77页 |
·回坊溯源 | 第38-48页 |
·西安回族渊源 | 第38-40页 |
·回坊雏形萌发的社会基础 | 第40-43页 |
·回坊雏形的形态特征 | 第43-48页 |
·民族竞生和回坊兴盛 | 第48-68页 |
·元代·商贸繁荣的宗教堡垒 | 第49-52页 |
·明清·民族融和的清真寺坊 | 第52-57页 |
·七寺十三坊的空间形态 | 第57-68页 |
·社会激变和回坊衰微 | 第68-74页 |
·晚清·高压政策下的城市禁地 | 第69-70页 |
·民国·社会动荡中的工商混合居住区 | 第70-74页 |
·城市复苏和回坊转机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当代西安城市转型与鼓楼回族社区结构形态演化 | 第77-101页 |
·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社区转型 | 第77-81页 |
·社会经济转型和空间功能的重构 | 第77-80页 |
·管理体制转型和社区职能的衍生 | 第80-81页 |
·鼓楼回族社区社会结构调查 | 第81-89页 |
·社区成员异质化 | 第81-83页 |
·社区结构组织分化 | 第83-84页 |
·社区文化世俗化 | 第84-86页 |
·社区归属内涵化 | 第86-89页 |
·鼓楼回族社区结构形态变迁的动因剖析 | 第89-99页 |
·城市转型他组织外因驱动 | 第89-94页 |
·社区进化自组织内因牵引 | 第94-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西安鼓楼回族社区结构形态演进的句法释义 | 第101-124页 |
·空间句法的分析框架 | 第101-103页 |
·数据建立与轴线地图的生成 | 第102页 |
·形态分析变量的选取 | 第102-103页 |
·结构形态演进的空间特征 | 第103-109页 |
·形态中心 | 第103-106页 |
·街道体系 | 第106-108页 |
·网络空间系统 | 第108-109页 |
·结构形态演进的空间内涵 | 第109-113页 |
·社区空间与城市全局空间的拓扑关系变化 | 第110-111页 |
·北院门—北广济街地段中心结构变化 | 第111-112页 |
·洒金桥—庙后街地段中心结构变化 | 第112-113页 |
·结构形态演进的网络构成机制 | 第113-117页 |
·空间网络自组织能力分析 | 第114-115页 |
·空间发展他组织调控作用 | 第115-117页 |
·结构形态演进的存在问题 | 第117-123页 |
·社区微型结构与城市格网过渡衔接的先天不足 | 第118-119页 |
·弥漫式路网组织与人流极化增长的空间不匹配 | 第119-120页 |
·集成中心功能重构与商业网点离散分布的效率低下 | 第120-121页 |
·社会功能迅速升级与空间发展相对滞后的需求矛盾 | 第121页 |
·中心区位高强度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利益冲突 | 第121-123页 |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五章 城市回族社区结构形态变迁比较 | 第124-137页 |
·时空背景 | 第124-126页 |
·当代嬗变 | 第126-130页 |
·渐进演替与快速瓦解 | 第126-127页 |
·历史风貌与都市新颜 | 第127-129页 |
·现实空间与精神网络 | 第129-130页 |
·发展思辨 | 第130-135页 |
·不同变迁的动因根源 | 第131-132页 |
·聚散之间的风险评判 | 第132-134页 |
·区内区外的居民意愿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六章 面向和合发展的结构形态整合探索 | 第137-167页 |
·和合发展的多维视角 | 第137-141页 |
·旧城改造视野中的社区和合 | 第137-138页 |
·城市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社区和合 | 第138-140页 |
·族群共生视野中的社区和合 | 第140-141页 |
·结构形态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146页 |
·总体思路 | 第141-142页 |
·“社区——城市”的网络编织 | 第142-143页 |
·“社会——空间”的结构耦合 | 第143-144页 |
·“历史——现代”的活化触媒 | 第144-145页 |
·“同质——异质”的有机混合 | 第145-146页 |
·结构形态整合的框架与途径 | 第146-162页 |
·空间网络结构整合 | 第147-157页 |
·社会文化形态整合 | 第157-162页 |
·结构形态整合的制度保障 | 第162-166页 |
·建立社区规划机制 | 第162-163页 |
·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 | 第163-165页 |
·加强规划法制建设 | 第165-166页 |
·小结 | 第166-167页 |
结论 | 第167-172页 |
注释 | 第172-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5页 |
附录 | 第185-1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