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其他论文

八仙花和艳果金丝桃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缩写词第15-16页
前言第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6页
   ·木本观赏植物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概述第16-17页
   ·八仙花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第17-21页
     ·概况第17页
     ·离体快繁研究进展第17-18页
     ·植株再生研究进展第18-20页
     ·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20页
     ·八仙花病害与分离第20-21页
   ·金丝桃属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21-24页
     ·概况第21-22页
     ·快繁体系研究进展第22页
     ·再生体系研究进展第22-23页
     ·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八仙花再生体系建立第26-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试验材料第26页
   ·试验方法第26-32页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26页
     ·八仙花无菌苗体系建立第26-27页
     ·八仙花直接再生体系建立第27-30页
     ·直接再生芽遗传变异检测第30-31页
     ·数据统计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54页
   ·八仙花无菌苗体系建立第32-33页
   ·八仙花无菌苗增殖第33-35页
   ·八仙花再生体系建立第35-54页
     ·外植体类型对基因型Hyd1再生的影响第35-36页
     ·叶龄、叶片切取及接种方式对再生的影响第36-38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直接再生的影响第38-43页
     ·基本培养基类型对叶片直接再生的影响第43-44页
     ·暗培养对叶片直接再生的影响第44-45页
     ·头孢霉素对叶片直接再生的影响第45-46页
     ·不同基因型叶片直接再生第46-49页
     ·丛生芽的生根诱导第49-51页
     ·再生苗遗传变异检测第51-5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4-58页
   ·无菌苗体系建立及快繁第54页
   ·外植体类型、幼嫩程度和接种方式对再生的影响第54-55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的影响第55页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再生的影响第55页
   ·暗培养对再生的影响第55-56页
   ·基因型对再生的影响第56页
   ·组培苗生根过程中气生根的问题第56页
   ·再生苗的体细胞变异第56-58页
第三章 八仙花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第58-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2页
   ·受体材料第58页
   ·质粒和农杆菌第58-59页
   ·菌株培养及工作菌液制备第59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八仙花叶盘遗传转化方法第59-60页
   ·头孢霉素对抑菌效果影响第60页
   ·卡那霉素(Km)对叶片再生的影响第60页
   ·卡那霉素(Km)对再生苗生根的影响第60页
   ·预培养时间对基因型Hyd1遗传转化的影响第60页
   ·侵染时间对基因型Hyd1遗传转化的影响第60-61页
   ·共培养时间对基因型Hyd1遗传转化的影响第61页
   ·菌液浓度对基因型Hyd1遗传转化的影响第61页
   ·GUS基因组的组织化学法检测第61页
   ·抗性愈伤和抗性苗获得第61-62页
   ·培养条件第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72页
   ·头孢霉素对抑菌效果的影响第62-63页
   ·Km对叶片再生的影响第63-64页
   ·卡那霉素(Km)对再生苗生根的影响第64-66页
   ·转化条件对外植体瞬时表达的影响第66-69页
   ·抗性愈伤和抗性苗获得第69-7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72-74页
第四章 金丝桃再生体系建立第74-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试验材料第74页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74页
   ·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第74-75页
   ·数据统计第75-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2页
   ·艳果金丝桃无菌苗增殖第76-77页
   ·基因型再生的影响第77-78页
   ·防褐化处理对再生的影响第78-79页
   ·TDZ/NAA对基因型Hyp3再生的影响第79-80页
   ·再生芽生根与生根苗的移栽第80-8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82-84页
第五章 金丝桃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第84-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7页
   ·试验材料第84页
   ·根癌农杆菌菌株及质粒第84-85页
   ·主要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的配制第85页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和工程菌液的制备第85页
   ·基因型Hyp3叶片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第85页
   ·农杆菌菌株及菌液浓度的选择第85-86页
   ·预培养和侵染时间的影响第86-8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7-92页
   ·基因型Hyp3叶片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第87-88页
   ·不同农杆菌菌株及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第88-89页
   ·预培养和侵染时间的影响第89-9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2-93页
第六章 八仙花叶斑病的分离与鉴定第93-9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材料第93页
   ·病原菌分离第93页
   ·致病性检测第93页
   ·病原菌DNA提取第93-94页
   ·病原菌的ITS分析第94-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97页
   ·八仙花叶斑病症状观察第95-96页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第96页
   ·病原菌致病性检测第96-97页
   ·病原菌rDNA-ITS分析第9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7-99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99-101页
 1. 八仙花和艳果金丝桃再生体系的比较第99-100页
 2. 八仙花和艳果金丝桃遗传转化体系的比较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3页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国家专利申请第113-114页
攻博期间留学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经历第114-115页
附录第115-120页
 附录Ⅰ ISSR通用引物表第115-117页
 附录Ⅱ 八仙花叶斑病ITS序列第117-118页
 附录Ⅲ 八仙花第118-119页
 附录Ⅳ 金丝桃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耐盐砧木嫁接调控H2O2清除系统提高黄瓜幼苗耐盐性的机制
下一篇:光期高温与暗期高温对水稻米质和籽粒蛋白表达影响的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