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10页 |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国外两型社会评价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两型社会评价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两型社会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18-25页 |
·两型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19页 |
·两型社会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多指标评价方法 | 第21-25页 |
第三章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5-42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概况 | 第25-28页 |
·长株潭城市概况 | 第25-27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外部条件 | 第27-28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 第28-42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求和原则 | 第29-30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初选 | 第30-35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筛选 | 第35-37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37-42页 |
第四章 TOPSIS模型的改进及其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 第42-65页 |
·评价方法—改进的TOPSIS模型 | 第42-47页 |
·传统TOPSIS方法的优缺点 | 第42-43页 |
·TOPSIS方法改进 | 第43-47页 |
·评价过程 | 第47-56页 |
·数据收集 | 第47-51页 |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第51-53页 |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3-55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方案正负理想距离的确定 | 第55页 |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方案贴近度计算及排序 | 第55-56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65页 |
·各评价方案排序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评价结果中的问题分析 | 第59-65页 |
第五章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对策 | 第65-72页 |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第65-66页 |
·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实力 | 第66-67页 |
·增强两型社会文化支撑 | 第67-69页 |
·完善相关机制和评价标准 | 第69-70页 |
·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两型社会发展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