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网络生存性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算法研究

表目录第1-8页
图目录第8-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7页
   ·研究背景第14-26页
     ·传统互联网体系面临的困境第14-18页
     ·创新网络体系结构第18-25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相关研究工作回顾第26-34页
     ·网络虚拟化第26-30页
     ·虚拟网构建技术第30-31页
     ·网络生存性第31-33页
     ·研究现状总结第33-34页
   ·论文主要工作及贡献第34-35页
   ·论文组织结构第35-37页
第二章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资源管理机制第37-56页
   ·引言第37-38页
   ·资源管理协议运行机制第38-48页
     ·管理体系结构第38-40页
     ·域内资源管理第40-44页
     ·域间资源管理第44-48页
   ·资源管理问题建模第48-49页
   ·资源管理优化算法第49-52页
     ·资源管理机制优化算法第50页
     ·高频属性集选择子算法第50-51页
     ·推送门限选择子算法第51-52页
   ·实验与数据第52-55页
     ·实验参数第52-53页
     ·实验数据及分析第53-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管理机制第56-68页
   ·引言第56-57页
   ·分布式协同构建机制第57-59页
   ·域间基于令牌的构建机制第59-60页
   ·可重构管理系统容错选举机制第60-65页
     ·通信无延时容错选举算法第61-62页
     ·通信延时不确定容错选举算法第62-64页
     ·处理延时不确定容错选举算法第64-65页
     ·延时不确定且链路不可靠容错选举算法第65页
   ·算法分析第65-67页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65页
     ·算法实验分析第65-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面向拥塞避免的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算法第68-80页
   ·引言第68-69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问题建模第69-71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模型第69-71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原则第71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均衡构建算法第71-75页
     ·基于链路负载均衡的构建算法第71-73页
     ·基于节点负载均衡的构建算法第73-74页
     ·均衡自适应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算法第74-75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拥塞迁移机制第75-76页
   ·实验与数值分析第76-79页
     ·实验设定第76页
     ·网络链路负载均衡度第76-77页
     ·网络节点负载均衡度第77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请求接收率第77-78页
     ·算法评价第78-79页
   ·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面向故障恢复的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算法第80-90页
   ·引言第80页
   ·相关研究第80-81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容错构建模型第81-83页
     ·网络模型第81页
     ·资源紧迫度第81-83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和故障恢复机制第83-85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机制第83-84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故障恢复机制第84-85页
   ·算法分析第85-88页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85-86页
     ·实验设定第86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成功运行率第86-87页
     ·资源紧迫度第87-88页
     ·物理链路利用率第88页
   ·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面向故障保护的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构建算法第90-102页
   ·引言第90-92页
   ·相关研究第92-93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主动保护问题建模第93-94页
     ·网络模型第93页
     ·构建模型第93-94页
     ·构建目标第94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主动保护算法第94-96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主链路构建算法第95-96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保护链路构建算法第96页
   ·算法分析第96-101页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96-97页
     ·实验设定第97页
     ·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成功运行率第97-99页
     ·主链路利用率第99-100页
     ·平均网络链路故障损失第100-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02-105页
   ·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第102-103页
   ·本文下一步工作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AS级互联网拓扑建模研究
下一篇:开放架构路由器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