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2页
   ·酵母菌研究现状第12-18页
     ·酵母菌概述第12页
     ·酵母菌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及功能第12-16页
     ·酵母菌的在工农业生产和环保中的应用第16-18页
   ·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第18-19页
   ·活性污泥的生物分析第19-25页
     ·活性污泥的生物组成第19页
     ·活性污泥的性质第19页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第19-20页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现状第20-25页
     ·活性污泥膨胀第25页
   ·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第25-29页
     ·核酸分子杂交第26页
     ·微生物基因组中特异DNA 片段的序列分析第26-27页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第27页
     ·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第27-28页
     ·梯度电泳技术第28页
     ·荧光定量PCR第28-29页
     ·微生物放射技术第29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2页
第二章 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特征及微生物数量第32-42页
   ·前言第32页
   ·材料和方法第32-36页
     ·污水处理工艺描述第32-33页
     ·活性污泥样品的采集第33-34页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34页
     ·主要试验仪器第34-35页
     ·水质分析第35页
     ·活性污泥微生物总数的测定第35-36页
     ·活性污泥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第36页
   ·结果和讨论第36-39页
     ·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特征第36-38页
     ·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第38-39页
   ·小结第39-42页
第三章 污水处理系统中酵母菌群落结构的DGGE 分析第42-58页
   ·前言第42页
   ·材料和方法第42-50页
     ·活性污泥样品总DNA 的提取第42-43页
     ·活性污泥中酵母菌26S rDNA 的PCR 扩增第43-44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第44-47页
     ·DGGE 凝胶图谱分析第47页
     ·DGGE 胶的回收第47-48页
     ·回收DNA 的PCR 扩增第48页
     ·PCR 产物的凝胶回收第48页
     ·克隆操作第48-49页
     ·重组子序列测定第49页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26S rRNA 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49-50页
   ·结果和讨论第50-58页
     ·活性污泥样品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第50页
     ·酵母菌核糖体26S rDNA 的PCR 扩增结果第50-51页
     ·DGGE 图谱分析第51-52页
     ·样品相似性分析和DGGE 图的UPMGA 聚类分析第52-53页
     ·酵母菌26S rDNA 部分序列测序结果分析第53-58页
第四章 污水处理系统中酵母菌的分离和鉴定第58-76页
   ·前言第58-59页
   ·材料和方法第59-62页
     ·酵母菌纯菌株的分离和保存第59页
     ·酵母菌5.8S rDNA-ITS 区域的扩增第59-60页
     ·ITS 区域 PCR 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第60-61页
     ·酵母菌26S rDNA D1/D2 区序列测定第61-62页
     ·基于26S rRNA 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第62页
   ·结果和讨论第62-74页
     ·酵母单菌株的分离第62页
     ·5.8S rDNA-ITS 区域的 PCR 扩增第62-63页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第63-66页
     ·酵母菌26S rDNA D1/D2 区序列分析第66-68页
     ·分离酵母菌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布第68-71页
     ·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与DGGE 方法的比较第71-74页
   ·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酵母菌产酶和脱色能力的研究第76-88页
   ·前言第76页
   ·材料和方法第76-80页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76-78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78页
     ·试验用酵母菌菌株第78页
     ·酵母菌对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试验第78-79页
     ·酵母菌胞外木质素降解酶系的测定第79-80页
     ·酵母菌对染料脱色的测定第80页
   ·结果和讨论第80-85页
     ·产水解酶酵母菌的筛选结果第80页
     ·酵母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系的测定结果第80-82页
     ·产酶酵母菌的鉴定结果第82-84页
     ·酵母菌对活性红M-3BE 的脱色第84-85页
   ·小结第85-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2页
   ·结论第88-90页
   ·研究展望与建议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6页
附录 部分酵母菌的拉丁学名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质运载蛋白2基因lcn2在大鼠肝再生中作用研究
下一篇: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