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六)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法治新闻生产的概念辨析 | 第17-21页 |
(一)“法治”新闻生产与“法制”新闻生产 | 第17-19页 |
(二)新闻生产与新闻制造 | 第19-20页 |
(三)由生产法制新闻到生产法治新闻的观念转变 | 第20-21页 |
二、内蒙古地区广播电视法治新闻生产的媒介现状 | 第21-26页 |
(一)广播电视:法治新闻生产的潜力版 | 第21-23页 |
(二)微信公众平台:广播电视法治新闻生产的拓展版 | 第23-26页 |
三、《法治直播间》法治新闻生产的文本研究 | 第26-32页 |
(一)为有源头“新闻”来 | 第26-27页 |
(二)报道区域:放眼全国,立足本土 | 第27页 |
(三)报道对象:法治事件为主,法治话题相辅 | 第27-29页 |
(四)议题关键词:禁毒、诈骗与未成年人 | 第29-30页 |
(五)新闻分发:搭建社交媒体顺风车 | 第30-32页 |
四、《法治直播间》新闻生产的节目模式 | 第32-35页 |
(一)律师咨询:从“求助式”咨询转向“预警性”咨询 | 第32页 |
(二)特别专栏:《公正司法》、《好警察讲故事》 | 第32-33页 |
(三)公开演播:尝试大型音视频现场直播 | 第33-34页 |
(四)叙事结构:法治故事+专业点评 | 第34页 |
(五)热点解读:法理视角引导舆论朝向 | 第34-35页 |
五、SWOT视角下《法治直播间》的处境发展 | 第35-45页 |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 第35-38页 |
1.政策保障发展 | 第35-36页 |
2.强力的品牌权威性与不可替代的新闻主播 | 第36页 |
3.“一对一”式律师咨询服务的直达性 | 第36-37页 |
4.信息传播分渠道布局 | 第37-38页 |
5.与公检法部门联动法治资源开发 | 第38页 |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 第38-40页 |
1.媒介培养阅读习惯,用户趋向信息茧房 | 第38-39页 |
2.体制机制性制约,难以实现创新突破 | 第39页 |
3.传播到达率低,社交平台导流性较弱 | 第39-40页 |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第40-42页 |
1.专业化法治媒体与平台化媒体共生发展 | 第40页 |
2.从纯普法转变到法治文化传播的时代要求 | 第40-41页 |
3.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 | 第41-42页 |
(四)威胁(threats)分析 | 第42-45页 |
1.法治信息多渠道分散,受众分流现象严重 | 第42页 |
2.倚重听觉的传播媒介适用范围受限 | 第42-43页 |
3.移动电台客户端成为广播新的补充性媒介 | 第43-45页 |
六、《法治直播间》的发展路径建议 | 第45-50页 |
(一)基本方向:把握服务性与互动性 | 第46页 |
(二)内容分发:讲究精细化和差异化 | 第46-47页 |
(三)活动策划:扩大品牌外溢效应 | 第47页 |
(四)法治故事:强化讲故事的能力 | 第47-48页 |
(五)技术拓展:公信力背书探索新的注意力增长点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