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 第12页 |
1.1.2 新城建设已成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 第12-13页 |
1.1.3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新城发展相关研究 | 第18-30页 |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内涵 | 第18-20页 |
2.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城市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2.2 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2.1 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第20页 |
2.2.2 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 新城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21-23页 |
2.3.1 新城的概念 | 第21页 |
2.3.2 新城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3.3 新城的特点 | 第22-23页 |
2.4 鞍山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4.1 城市用地集约程度低 | 第23页 |
2.4.2 无法体现“公交优先”的交通规划原则 | 第23-24页 |
2.4.3 公共中心基础设施不健全 | 第24页 |
2.4.4 缺少城市特色 | 第24页 |
2.4.5 生态本底被侵蚀 | 第24页 |
2.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外新城规划建设经验 | 第24-30页 |
2.5.1 英国新城建设经验 | 第24-25页 |
2.5.2 法国新城建设经验 | 第25-26页 |
2.5.3 美国新城建设经验 | 第26-27页 |
2.5.4 日本新城建设经验 | 第27页 |
2.5.5 国外新城建设经验小结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新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 第30-38页 |
3.1 生态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和谐共生 | 第30-31页 |
3.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城空间形态 | 第31-32页 |
3.2.1 区域多核心空间发展形态 | 第31页 |
3.2.2 紧凑型空间发展形态 | 第31-32页 |
3.3 构建功能混合的新城土地利用模式 | 第32-33页 |
3.3.1 “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优势分析 | 第32页 |
3.3.2 新城土地利用的混合布局 | 第32-33页 |
3.4 构建“公交优先”的公共交通体系 | 第33-35页 |
3.4.1 完善新城内部与外部的交通体系 | 第33-34页 |
3.4.2 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 | 第34-35页 |
3.5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环境 | 第35-38页 |
3.5.1 强调“生态优先”的建设原则 | 第35页 |
3.5.2 生态绿地系统与水域系统建设 | 第35页 |
3.5.3 遵从自然机理构筑和谐生态格局 | 第35-38页 |
第四章 鞍山市汤岗新城总体规划背景及指导思想 | 第38-52页 |
4.1 项目概况与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4.1.1 地理区位条件 | 第38页 |
4.1.2 自然资源环境 | 第38-39页 |
4.1.3 社会经济发展 | 第39页 |
4.2 规划背景 | 第39-42页 |
4.2.1 东北振兴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 第39-41页 |
4.2.2 鞍山市产业转型与经济腾飞 | 第41-42页 |
4.2.3 鞍山南部轴向发展的需求 | 第42页 |
4.3 新城发展建设优势 | 第42-46页 |
4.3.1 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环境 | 第42-43页 |
4.3.2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好基础 | 第43-44页 |
4.3.3 可建设用地充足用地条件好 | 第44-46页 |
4.4 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 | 第46-50页 |
4.4.1 规划指导思想 | 第46页 |
4.4.2 规划建设原则 | 第46-47页 |
4.4.3 规划职能目标 | 第47-50页 |
4.5 新城规划策略 | 第50-52页 |
4.5.1 注意产业协作,强化城市中心功能 | 第50-51页 |
4.5.2 倡导多元化的生活模式,建设宜居新城 | 第51页 |
4.5.3 提倡混合开放,强调对土地的弹性控制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鞍山市汤岗新城规划手段和总体布局 | 第52-62页 |
5.1 汤岗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规划 | 第52-54页 |
5.1.1 构筑特色鲜明的行政商务中心 | 第53页 |
5.1.2 协调新城休闲产业带全面发展 | 第53页 |
5.1.3 均衡发展新城生活与工业组团 | 第53-54页 |
5.2 汤岗新城土地利用规划 | 第54-57页 |
5.2.1 居住生活用地规划 | 第54页 |
5.2.2 工业生产用地规划 | 第54页 |
5.2.3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第54-56页 |
5.2.4 公共绿地景观规划 | 第56-57页 |
5.3 汤岗新城交通体系规划 | 第57-58页 |
5.3.1 新城对外交通体系布局 | 第57页 |
5.3.2 新城对内交通体系布局 | 第57-58页 |
5.4 汤岗新城生态保护规划 | 第58-62页 |
5.4.1 新城生态保护规划原则 | 第58页 |
5.4.2 建立生态保护规划体系 | 第58-59页 |
5.4.3 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分区 | 第59页 |
5.4.4 环境保护污染整治措施 | 第59-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际项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