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水体中共存组分对U(Ⅵ)在钛酸盐材料上的作用机制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6-30页
    1.1 铀概述第16-18页
        1.1.1 含铀废水的来源和危害第16-17页
        1.1.2 铀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态第17-18页
    1.2 铀的还原行为第18-21页
        1.2.1 生物还原第19页
        1.2.2 化学还原第19-20页
        1.2.3 光催化还原第20-21页
    1.3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第21-24页
        1.3.1 沉淀法第22页
        1.3.2 离子交换法第22-23页
        1.3.3 吸附法第23-24页
    1.4 钛酸盐材料第24-28页
        1.4.1 钛酸盐材料的合成方法第24-26页
        1.4.2 钛酸钠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6-27页
        1.4.3 钛酸钙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7-28页
        1.4.4 钛酸盐材料与U(Ⅵ)的相互作用第28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第28-30页
第2章 固-液界面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第30-38页
    2.1 固液界面吸附的原理第30-31页
        2.1.1 固液界面吸附的基本理论第30页
        2.1.2 物理吸附第30页
        2.1.3 化学吸附第30-31页
        2.1.4 吸附对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影响第31页
    2.2 影响固-液界面吸附的因素第31-35页
        2.2.1 吸附剂的表面特征第31页
        2.2.2 吸附剂的团聚行为第31-33页
        2.2.3 吸附质的特征第33页
        2.2.4 体系环境的影响第33-35页
    2.3 固液界面光催化还原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第35-38页
        2.3.1 固液界面光催化还原的基本原理第35页
        2.3.2 影响固液界面光催化活性的因素第35-36页
        2.3.3 固液界面其它还原作用的基本原理第36-38页
第3章 共存离子对U(Ⅵ)在花状钛酸钠微球上的吸附影响第38-56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1页
        3.2.1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第39页
        3.2.2 花状钛酸钠微球的合成第39-40页
        3.2.3 宏观吸附实验第40-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54页
        3.3.1 材料表征第41-43页
        3.3.2 体系pH的影响第43-45页
        3.3.3 离子强度的影响第45-46页
        3.3.4 离子种类的影响第46-47页
        3.3.5 吸附等温线第47-49页
        3.3.6 循环实验第49-50页
        3.3.7 二氧化钛吸附U(Ⅵ)第50-51页
        3.3.8 XPS分析第51-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碳酸根离子对U(Ⅵ)在钛酸钙上的吸附/光催化还原影响第56-76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部分第57-58页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7页
        4.2.2 钛酸钙材料的合成第57-58页
        4.2.3 宏观吸附实验第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74页
        4.3.1 材料表征第58-59页
        4.3.2 合成时间与试剂配比对材料合成的影响第59-62页
        4.3.3 时间对U(Ⅵ)的固定影响第62-65页
        4.3.4 pH和碳酸根离子对U(Ⅵ)的固定影响第65-67页
        4.3.5 吸附等温线第67-68页
        4.3.6 光照条件对U(Ⅵ)的固定影响第68-69页
        4.3.7 钛酸钙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分析第69-71页
        4.3.8 XPS分析第71-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腐殖酸对U(Ⅵ)在钛酸钙上的作用机制影响第76-93页
    5.1 引言第76-77页
    5.2 实验部分第77-79页
        5.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第77页
        5.2.2 材料制备第77页
        5.2.3 宏观吸附实验第77-78页
        5.2.4 腐殖酸简介第78-7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9-91页
        5.3.1 材料表征第79-80页
        5.3.2 Zeta电势与颗粒稳定性的关系第80-82页
        5.3.3 腐殖酸的影响第82-84页
        5.3.4 腐殖酸浓度的影响第84-85页
        5.3.5 添加腐殖酸顺序的影响第85-87页
        5.3.6 吸附等温线第87-89页
        5.3.7 XPS分析第89-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3-96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93-94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94页
    6.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源硅像素探测器的高能粒子束流望远镜研究
下一篇:钯催化活性碳碳不饱和键的双官能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