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概述 | 第13-14页 |
1.2 基因敲除简介 | 第14-26页 |
1.2.1 基于同源重组的敲除方法 | 第15-24页 |
1.2.2 CRISPR/Cas9技术 | 第24-26页 |
1.3 细菌VBNC状态 | 第26-31页 |
1.3.1 VBNC状态的形成与复苏 | 第27-29页 |
1.3.2 VBNC状态细菌的生理变化 | 第29-30页 |
1.3.3 VBNC状态细菌的检测 | 第30-31页 |
1.4 细菌耐酸性概述 | 第31-34页 |
1.5 相关基因简述 | 第34-36页 |
1.5.1 fimC基因 | 第34-35页 |
1.5.2 luxS基因 | 第35页 |
1.5.3 rpoS基因 | 第35-36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6-39页 |
1.6.1 立项依据及意义 | 第36-3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Red重组法构建大肠杆菌O157:H7基因突变菌株 | 第39-63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0-43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2.2.2 菌株与质粒 | 第40-41页 |
2.2.3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 | 第41页 |
2.2.4 引物合成 | 第41-42页 |
2.2.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3-54页 |
2.3.1 大肠杆菌O157:H7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DNA转化 | 第43-48页 |
2.3.2 打靶DNA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 第48-50页 |
2.3.3 Red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及重组子的筛选 | 第50-53页 |
2.3.4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消除 | 第53-5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2.4.1 质粒PCR电泳结果 | 第54-57页 |
2.4.2 打靶DNA片段的扩增 | 第57-58页 |
2.4.3 Red重组酶介导的同源重组结果验证 | 第58-60页 |
2.4.4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消除验证结果 | 第60-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大肠杆菌缺陷株VBNC状态的诱导 | 第63-75页 |
3.1 引言 | 第63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3-65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63-64页 |
3.2.2 本章实验的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3.3.1 菌株的培养 | 第65页 |
3.3.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5页 |
3.3.3 富营养低温诱导VBNC的方法 | 第65-66页 |
3.3.4 细菌可培养数的测定 | 第66页 |
3.3.5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66-6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3.4.1 不同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67-68页 |
3.4.2 不同菌株在富营养环境下VBNC诱导情况 | 第68-72页 |
3.4.3 菌株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大肠杆菌缺陷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75-89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5-77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75-76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76-77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7-80页 |
4.3.1 细菌的活化 | 第77-78页 |
4.3.2 基因缺陷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78页 |
4.3.3 细菌运动性实验 | 第78-79页 |
4.3.4 耐酸性实验 | 第79页 |
4.3.5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评价 | 第79-8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4.4.1 基因缺陷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80-81页 |
4.4.2 细菌突变株的运动性的测定结果 | 第81-82页 |
4.4.3 细菌缺陷株耐酸性的差异 | 第82-85页 |
4.4.4 细菌缺陷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9-91页 |
5.1 总结 | 第89-90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9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