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10-13页 |
| 1.1.1 玉米秸秆的资源现状 | 第10页 |
| 1.1.2 玉米秸秆的主要利用途径 | 第10-13页 |
| 1.2 水体中土霉素的污染现状及其相关处理技术 | 第13-16页 |
| 1.2.1 水体中土霉素的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水体中土霉素的相关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1.3.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9-26页 |
|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19-20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 2.2.1 土霉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0页 |
| 2.2.2 去除率和吸附量的计算 | 第20-21页 |
| 2.2.3 静态吸附实验步骤 | 第21页 |
| 2.2.4 玉米秸秆改性前后性能表征 | 第21页 |
| 2.2.5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 第21-23页 |
| 2.2.6 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23-24页 |
| 2.2.7 吸附热力学方程 | 第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3 玉米秸秆改性条件与改性机理的研究 | 第26-50页 |
| 3.1 秸秆的化学组成 | 第26-29页 |
| 3.2 玉米秸秆的改性方法与原理 | 第29-32页 |
| 3.2.1 玉米秸秆的改性方法 | 第29-31页 |
| 3.2.2 玉米秸秆的改性原理 | 第31-32页 |
| 3.3 最佳改性条件的选择 | 第32-45页 |
| 3.3.1 单因素实验 | 第32-43页 |
| 3.3.2 正交实验 | 第43-45页 |
| 3.3.3 最佳改性条件的确定 | 第45页 |
| 3.4 样品表征 | 第45-48页 |
| 3.4.1 改性前后扫描电镜图变化 | 第45-47页 |
| 3.4.2 改性前后X射线衍射图变化 | 第47-48页 |
| 3.5 改性效果的对比 | 第4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4 改性玉米秸秆吸附土霉素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55页 |
| 4.1 改性玉米秸秆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2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3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页 |
| 4.4 温度与吸附效果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 4.5 吸附时间与吸附效果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5 改性玉米秸秆对土霉素的吸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 5.1 改性玉米秸秆吸附等温模型分析 | 第55-57页 |
| 5.1.1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 第55-56页 |
| 5.1.2 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 第56-57页 |
| 5.2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7-59页 |
| 5.2.1 准一级动力学分析 | 第58页 |
| 5.2.2 准二级动力学分析 | 第58-59页 |
| 5.3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59-6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6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6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