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与人的故事:技艺传承中的土家织锦和艺人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一)土家织锦纹样研究 | 第14-15页 |
(二)土家织锦技艺传承研究 | 第15-17页 |
(三)土家织锦的变迁研究 | 第17-19页 |
(四)织锦艺人研究 | 第19-2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田野点介绍 | 第22-25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22-23页 |
(二)文化环境 | 第23页 |
(三)进入田野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土家织锦的工艺特征 | 第25-37页 |
一、复杂的织机结构 | 第25-28页 |
(一)织机架 | 第26-27页 |
(二)零件 | 第27-28页 |
二、独特的工艺流程 | 第28-31页 |
三、丰富的织锦纹样 | 第31-37页 |
(一)传统图案 | 第31-33页 |
(二)现代图案 | 第33-37页 |
第二章 土家织锦艺人的类型与生存状态 | 第37-50页 |
一、土家织锦艺人的类型 | 第37-39页 |
(一)最“传统”的织锦艺人 | 第37-38页 |
(二)最“包容”的织锦艺人 | 第38-39页 |
(三)最“时尚”的织锦艺人 | 第39页 |
二、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 | 第39-46页 |
(一)旅游景区里的传承人 | 第40-43页 |
(二)织锦公司里的传承人 | 第43-46页 |
三、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 | 第46-50页 |
(一)自织自用的民间艺人 | 第47页 |
(二)外售织品的民间艺人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土家织锦技艺传承方式与艺人的作用 | 第50-62页 |
一、传承方式 | 第50-58页 |
(一)家族式传承 | 第51-54页 |
(二)师徒式传承 | 第54-55页 |
(三)学院式传承 | 第55-56页 |
(四)培训班式传承 | 第56-58页 |
二、织锦艺人的作用 | 第58-62页 |
(一)决定技艺传承的力量 | 第58-59页 |
(二)决定技艺创新的周期 | 第59-61页 |
(三)决定技艺的失传与否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困境与艺人的努力 | 第62-74页 |
一、土家织锦艺人的技艺传承困境 | 第63-66页 |
(一)政策性引导 | 第63页 |
(二)社会大众认知不足 | 第63-64页 |
(三)自身条件限制 | 第64-66页 |
二、织锦艺人与其他行业合作保护和传承织锦 | 第66-71页 |
(一)美术行业 | 第66-67页 |
(二)文学媒体广告行业 | 第67-69页 |
(三)计算机行业 | 第69-70页 |
(四)教育行业 | 第70-71页 |
三、织锦艺人相互交流和传播织锦技艺 | 第71-74页 |
(一)织锦艺人参加各类展览活动 | 第71-72页 |
(二)织锦艺人参加比赛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附录B 田野调查照片 | 第83-86页 |
附录 C访谈案例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