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代谢积累规律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菘蓝的研究概况第10-15页
        1.1.1 菘蓝的生物学特性第10-11页
        1.1.2 菘蓝中的化学成分第11-12页
        1.1.3 菘蓝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12-15页
    1.2 靛蓝与靛玉红的研究概况第15-20页
        1.2.1 靛蓝与靛玉红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第15-16页
        1.2.2 靛蓝与靛玉红提取方法的研究第16页
        1.2.3 靛蓝与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第16页
        1.2.4 靛蓝与靛玉红合成积累规律的研究第16-20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第2章 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条件的优化第22-36页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22-23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2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1.3 实验仪器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页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3页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第23页
    2.3 靛蓝与靛玉红的HPLC检测第23-26页
        2.3.1 靛蓝与靛玉红HPLC检测条件的确立第23-24页
        2.3.2 HPLC检测条件的方法学考察第24-26页
    2.4 菘蓝中靛蓝和靛玉红提取工艺的优化第26-35页
        2.4.1 单因素试验第26-29页
        2.4.2 响应面试验第29-35页
    2.5 总结与讨论第35-36页
第3章 自然生长条件下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代谢积累规律的研究第36-42页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36页
        3.1.1 实验材料第36页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6页
    3.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3.2.1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36-37页
        3.2.2 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测定第3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3.3.1 自然生长条件下菘蓝根中靛蓝与靛玉红的代谢积累规律第37-38页
        3.3.2 自然生长条件下菘蓝叶中靛蓝与靛玉红的代谢积累规律第38页
        3.3.3 自然生长条件下菘蓝茎中靛蓝与靛玉红的代谢积累规律第38-39页
        3.3.4 自然生长条件下菘蓝花和果中靛蓝与靛玉红的代谢积累规律第39-40页
        3.3.5 菘蓝各部位中靛蓝与靛玉红的代谢积累规律研究第40-41页
    3.4 总结与讨论第41-42页
第4章 离体培养条件下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代谢积累规律的研究第42-46页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42-43页
        4.1.1 实验材料第42页
        4.1.2 实验试剂第42-43页
        4.1.3 实验仪器第43页
    4.2 实验方法第43页
        4.2.1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43页
        4.2.2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43页
        4.2.3 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测定第4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3-45页
        4.3.1 不同继代次数对菘蓝愈伤组织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作用第43-44页
        4.3.2 不同继代次数对菘蓝不定芽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作用第44-45页
    4.4 总结与讨论第45-46页
第5章 不同诱导子处理条件下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代谢积累规律的研究第46-62页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46-47页
        5.1.1 实验材料第46页
        5.1.2 实验试剂第46-47页
        5.1.3 实验仪器第47页
    5.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5.2.1 菘蓝植株的培养第47页
        5.2.2 诱导子溶液的配置第47-48页
        5.2.3 诱导子处理第48页
        5.2.4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48页
        5.2.5 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测定第4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8-58页
        5.3.1 YE对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研究第48-50页
        5.3.2 MJ对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研究第50-52页
        5.3.3 SA对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研究第52-54页
        5.3.4 Ag~+对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研究第54-56页
        5.3.5 Cu~(2+)处理后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研究第56-58页
    5.4 总结与讨论第58-62页
        5.4.1 YE处理对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作用第58-59页
        5.4.2 MJ与SA处理对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作用第59页
        5.4.3 重金属离子(Ag~+与Cu~(2+))处理对菘蓝中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的影响作用第59-60页
        5.4.4 生物诱导子与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对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积累的影响第60页
        5.4.5 诱导子对靛蓝与靛玉红含量积累的影响第60-62页
第6章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致谢第74-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绞股蓝内生真菌多样性与绞股蓝皂苷A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五味子属三种植物可溶性蛋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