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 | 第14-18页 |
| ·危险源辨识 | 第14-15页 |
| ·危险性评价 | 第15-18页 |
| ·危险源控制 | 第18页 |
|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实施 | 第18页 |
| ·国内外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原理 | 第18-21页 |
| ·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 第2章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方法 | 第29-80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系统危险性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29-31页 |
| ·系统危险性指标体系建立 | 第29-30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0-31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分类及选择方法 | 第31-33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分类 | 第31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 第31-33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线性与非线性标准化处理方法 | 第33-56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线性标准化处理方法 | 第33-42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非线性标准化处理方法 | 第42-56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原则 | 第56-57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 第57-77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确定方法 | 第57-67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 第67-69页 |
| ·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 第69-72页 |
| ·应用实例 | 第72-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 第3章 广义集对分析理论及其在系统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80-110页 |
| ·引言 | 第80页 |
| ·GSPA理论 | 第80-90页 |
| ·广义集对与联系度 | 第80-83页 |
| ·广义集对势 | 第83-86页 |
| ·集对悲观势与集对乐观势 | 第86-87页 |
| ·广义集对悲观势与广义集对乐观势 | 第87-88页 |
| ·广义集对态势图 | 第88-90页 |
| ·联系度的运算 | 第90-91页 |
| ·加法规则 | 第90页 |
| ·乘法规则 | 第90-91页 |
| ·联系度的优先关系 | 第91-93页 |
| ·联系度的优先关系 | 第91-92页 |
| ·几类特殊联系度的优先关系 | 第92-93页 |
| ·系统危险性的GSPA评价 | 第93-105页 |
| ·GSPA的联系测度确定方法 | 第94-99页 |
| ·广义联系熵 | 第99-101页 |
| ·单层次GSPA评价 | 第101-102页 |
| ·多层次GSPA评价方法 | 第102-103页 |
| ·实例应用 | 第103-105页 |
| ·IDO最优模式识别模型 | 第105-108页 |
| ·IDO最优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 | 第105-106页 |
| ·IDO最优模式识别模型判定准则 | 第106-107页 |
| ·实例应用 | 第107-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4章 系统危险性的IDO动态聚类分析 | 第110-126页 |
| ·引言 | 第110页 |
| ·联系度的IDO相似性测度的建立 | 第110-121页 |
| ·基于IDO贴近度的IDO相似性测度方法 | 第118-119页 |
| ·基于IDO距离的IDO相似性测度方法 | 第119-121页 |
| ·系统危险性的IDO动态聚类分析方法 | 第121页 |
| ·联系度确定方法 | 第121页 |
| ·IDO动态聚类分析步骤 | 第121页 |
| ·实例应用 | 第121-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5章 基于GSPA的系统危险性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126-147页 |
| ·引言 | 第126-128页 |
| ·混合型属性的联系度确定方法 | 第128-134页 |
| ·属性值为精确型的联系度确定方法 | 第128-132页 |
| ·属性值为区间型的联系度确定方法 | 第132-133页 |
| ·属性值为模糊语言型的联系度确定方法 | 第133-134页 |
| ·属性权重已知的GSPA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134-141页 |
| ·与正、负理想方案的广义权闽可夫斯基IDO距离 | 第135-137页 |
| ·基于GSPA-TOPSIS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137-139页 |
| ·基于GSPA的相对从属度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139-140页 |
| ·两种决策方法优劣比较分析 | 第140-141页 |
| ·属性权重缺损的GSPA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141-143页 |
| ·IDO交叉迭代多属性决策模型的建立 | 第141-143页 |
| ·IDO交叉迭代多属性决策的步骤 | 第143页 |
| ·应用实例 | 第143-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 第6章 基于GSPA与MARKOV的系统危险性动态评价 | 第147-155页 |
| ·引言 | 第147页 |
| ·基于GSPA与MARKOV的系统危险性动态评价 | 第147-151页 |
| ·MARKOV过程 | 第147-148页 |
| ·基于GSPA与MARKOV的系统危险性动态评价 | 第148-151页 |
| ·实例应用 | 第151-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155-159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5-15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57页 |
| ·进一步展望 | 第157-1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9-175页 |
| 致谢 | 第175-1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76-1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