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视角下的碳会计核算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碳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2 碳会计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1.3.3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碳会计扩展研究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碳足迹的概念及核算理论 | 第18-27页 |
2.1 碳足迹的起源——生态足迹 | 第18页 |
2.2 碳足迹的概念 | 第18-20页 |
2.3 碳足迹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3.2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1页 |
2.3.3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1页 |
2.3.4 外部性理论 | 第21页 |
2.3.5 协同理论 | 第21页 |
2.4 碳足迹的核算体系 | 第21-27页 |
2.4.1 碳足迹的核算范围 | 第21-23页 |
2.4.2 碳足迹的核算层次 | 第23-25页 |
2.4.3 碳足迹的核算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碳会计的缘起、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6页 |
3.1 碳会计的缘起、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3.2 碳会计相关的理论依据 | 第28-30页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页 |
3.2.2 传统会计理论 | 第28页 |
3.2.3 清洁生产理论 | 第28-29页 |
3.2.4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9页 |
3.2.5 外部性理论 | 第29页 |
3.2.6 产权理论 | 第29-30页 |
3.2.7 信息不对称性理论 | 第30页 |
3.3 碳会计核算的对象及其要素 | 第30-33页 |
3.3.1 碳会计的核算对象 | 第30-31页 |
3.3.2 碳会计相关要素 | 第31-33页 |
3.4 碳会计基本假设 | 第33页 |
3.4.1 多种碳会计主体假设 | 第33页 |
3.4.2 经营的持续性假设 | 第33页 |
3.4.3 分期假设 | 第33页 |
3.5 碳会计与碳足迹的区别与联系 | 第33-36页 |
3.5.1 碳会计与碳足迹的区别 | 第33-34页 |
3.5.2 碳会计与碳足迹的联系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碳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 第36-49页 |
4.1 碳会计中的碳资产的会计确认 | 第36-37页 |
4.1.1 核算对象 | 第36页 |
4.1.2 资产归属 | 第36-37页 |
4.2 碳资产的会计计量 | 第37-38页 |
4.3 碳会计信息的记录 | 第38-41页 |
4.3.1 碳排放权的账户设置 | 第38页 |
4.3.2 碳排放权的具体账务处理 | 第38-41页 |
4.4 碳会计信息的报告 | 第41-49页 |
4.4.1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 第42-43页 |
4.4.2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 | 第43-44页 |
4.4.3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 第44-47页 |
4.4.4 碳信息披露的方式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碳会计体系的拓展 | 第49-53页 |
5.1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 第49-51页 |
5.2 碳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3-5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3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3页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