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景观共情”概念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与研究综述第17-29页
    1.1 引言:为谁而设计?第17页
    1.2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2.1 以人为思考核心第17-18页
        1.2.2 景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第18-19页
        1.2.3 风景园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第19页
    1.3 研究意义第19-21页
        1.3.1 推进学科的理论体系与知识框架的构建第19-20页
        1.3.2 理论支撑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的实践第20页
        1.3.3 为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更综合、全面的视野第20-21页
    1.4 概念与范畴界定第21-22页
        1.4.1 共情的概念第21页
        1.4.2 共情设计的范畴第21页
        1.4.3 建筑学中的的“共情”范畴第21-22页
    1.5 理论文献综述第22-24页
        1.5.1 共情第22-23页
        1.5.2 城市空间第23-24页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4-27页
        1.6.1 研究内容第24页
        1.6.2 论文结构安排第24-25页
        1.6.3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7 论文框架第27-29页
第2章 共情系统的梳理第29-43页
    2.1 设计与共情之间的鸿沟第29-34页
    2.2 共情相关概念的辨析第34-36页
        2.2.1 移情第35页
        2.2.2 同情第35页
        2.2.3 投射第35-36页
        2.2.4 共感第36页
    2.3 共情系统的梳理第36-41页
        2.3.1 共情的构成第36页
        2.3.2 共情的过程第36-41页
    2.4 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景观共情”系统的建立第43-85页
    3.1 “景观共情”系统的提出第43-44页
    3.2 “景观共情”的概念第44-45页
    3.3 “景观共情”的作用对象第45-52页
        3.3.1 景观关系者第45-46页
        3.3.2 场地第46-52页
        3.3.3 相互关系第52页
    3.4 “景观共情”的过程第52-69页
        3.4.1 第一过程:探究人对场地产生共情的机制第53-68页
        3.4.2 第二过程:“景观共情”的实践过程第68-69页
    3.5 “景观共情”的实施方法第69-85页
        3.5.1 运用模式第69-70页
        3.5.2 信息采集部分第70-80页
        3.5.3 设计运用部分第80-85页
第4章 “景观共情”在城市空间改造运用概述第85-91页
    4.1 城市更新中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第85-87页
        4.1.1 利益相关者多且生活关系复杂第85-86页
        4.1.2 城市空间及要素复杂交叠第86页
        4.1.3 承载的城市功能复合且具有流动性第86-87页
        4.1.4 具有快速的时间周期性第87页
    4.2 城市空间在“景观共情”下的更新改造概览第87-91页
第5章 “景观共情”在个人尺度空间中的运用第91-105页
    5.1 个人尺度空间改造概况第91-94页
        5.1.1 空间特征第91-92页
        5.1.2 改造现状概况第92-94页
    5.2 案例研究:清华大学北院区域基础设施调研与评估第94-105页
        5.2.1 项目背景第94-95页
        5.2.2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解读第95-102页
        5.2.3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建议与评价第102-105页
第6章 “景观共情”在住家尺度空间中的运用第105-122页
    6.1 住家尺度空间改造概况第105-108页
        6.1.1 空间特征第105-107页
        6.1.2 改造现状概况第107-108页
    6.2 案例研究:北京菊儿胡同院落设计第108-122页
        6.2.1 项目概况第108-109页
        6.2.2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解读第109-120页
        6.2.3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建议与评价第120-122页
第7章 “景观共情”在街区尺度空间中的运用第122-144页
    7.1 街区尺度空间改造概况第122-127页
        7.1.1 空间特征第122-124页
        7.1.2 改造现状概况第124-127页
    7.2 案例研究:大栅栏街区更新计划及杨梅竹斜街的改造第127-144页
        7.2.1 项目背景第127-130页
        7.2.2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解读第130-143页
        7.2.3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建议与评价第143-144页
第8章 “景观共情”在城市尺度空间中的运用第144-164页
    8.1 城市尺度空间改造概况第144-147页
        8.1.1 空间特征第144-145页
        8.1.2 改造现状概况第145-147页
    8.2 案例研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第147-164页
        8.2.1 项目背景第147-149页
        8.2.2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解读第149-161页
        8.2.3 “景观共情”视角下的建议与评价第161-164页
第9章 “景观共情”之于中国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第164-193页
    9.1 “景观共情”在中国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的困境第164-166页
        9.1.1 设计师方:对于人或者场地认识的缺位第164-165页
        9.1.2 政府与企业方:项目讲求经济效益忽略人文效益第165页
        9.1.3 使用者方:不主动、不清楚、不配合第165-166页
        9.1.4 教育者方:对风景园林人文分支教育的缺失第166页
    9.2 探索“景观共情”在中国实践的途径第166-169页
        9.2.1 “景观共情”在个人尺度空间中的策略第166-167页
        9.2.2 “景观共情”在住家尺度空间中的策略第167-168页
        9.2.3 “景观共情”在街区尺度空间中的策略第168页
        9.2.4 “景观共情”在城市尺度空间中的策略第168-169页
    9.3 项目实践:首钢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第169-193页
        9.3.1 项目背景第169-171页
        9.3.2 景观关系者的分析第171-172页
        9.3.3 分析现状表征元素第172-179页
        9.3.4 了解使用者对现状的认知与感受第179-180页
        9.3.5 城市尺度:首钢北区规划第180-187页
        9.3.6 住家尺度:西十筒仓中心庭院设计第187-193页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第193-200页
    10.1 结论第193-197页
        10.1.1 共情与“景观共情”第193-194页
        10.1.2 “景观共情”在中国面临的挑战第194页
        10.1.3 “景观共情”视角的城市空间改造概览第194-197页
    10.2 建议第197-198页
        10.2.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话语权第197页
        10.2.2 加强民众教育宣传,拓展公众参与方式第197-198页
        10.2.3 风景园林学科强化人文教育方向第198页
    10.3 讨论第198-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09页
致谢第209-212页
附录 A 使用人群认知与感知调查表第212-217页
附录 B 关于清华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使用评价调查表第217-224页
附录 C 关于清华大学北院现状和规划调研第224-22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26-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陶瓷电窑高温碳烧工艺实验研究
下一篇:生物质纤维增强石膏板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