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21-34页 |
1.1 选题意义与依据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3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31-33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33-34页 |
2 煤系“三气”地质背景 | 第34-53页 |
2.1 地理背景 | 第34-35页 |
2.2 区块构造 | 第35-41页 |
2.3 区块地层与沉积 | 第41-50页 |
2.4 区块水文地质条件 | 第50-53页 |
3 研究区太原组沉积相及空间展布特征分析 | 第53-64页 |
3.1 研究区太原组层序格架内沉积特征 | 第53-56页 |
3.2 研究区太原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6-58页 |
3.3 研究区太原组源-储空间展布特征 | 第58-64页 |
4 研究区太原组“三气”储层物质组成特征 | 第64-75页 |
4.1 研究区太原组泥页岩岩石矿物特征 | 第64-70页 |
4.2 研究区太原组煤岩特征 | 第70-72页 |
4.3 研究区太原组砂岩岩石学特征 | 第72-75页 |
5 研究区太原组“三气”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75-81页 |
5.1 研究区太原组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75-79页 |
5.2 研究区太原组煤层地球化学特征 | 第79-81页 |
6 研究区太原组“三气”储层物性特征 | 第81-105页 |
6.1 储层孔裂隙发育特征 | 第81-96页 |
6.2 储层渗透率特征 | 第96-100页 |
6.3 储层含气性特征 | 第100-105页 |
7 研究区太原组生储盖模式和“三气”成藏分析 | 第105-117页 |
7.1 生储盖组合模式 | 第105-108页 |
7.2 煤系“三气”组合类型成藏特征 | 第108-110页 |
7.3 研究区煤系“三气”系统成藏史 | 第110-114页 |
7.4 研究区太原组“三气”叠置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 第114-117页 |
8 结论与认识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作者简历 | 第127-12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