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贷后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2.1.1 贷款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信贷风险的概念 | 第13页 |
2.1.3 贷后管理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 贷后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2.2.1 客户管理 | 第14页 |
2.2.2 客户风险管理和分析评价 | 第14页 |
2.2.3 押品和档案管理 | 第14-15页 |
2.3 贷后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5-17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页 |
2.3.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2.3.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建行J分行公司贷后管理概况 | 第18-34页 |
3.1 建行J分行经营情况 | 第18-21页 |
3.1.1 建行J分行概况 | 第18页 |
3.1.2 建行J分行的信贷情况 | 第18-19页 |
3.1.3 建行J分行大型公司客户数量 | 第19页 |
3.1.4 不良额和不良率近三年来持续升高 | 第19-21页 |
3.2 建行J分行贷后管理现状 | 第21-24页 |
3.2.1 信贷管理组织架构 | 第21-22页 |
3.2.2 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制度 | 第22页 |
3.2.3 信用风险监控管理制度 | 第22-23页 |
3.2.4 信贷人员从业资质管理制度 | 第23页 |
3.2.5 客户分类风险管理制度 | 第23-24页 |
3.3 建行J分行在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3.3.1 贷后检查流于形式 | 第24-25页 |
3.3.2 贷款用途不合规 | 第25页 |
3.3.3 信贷担保对风险抵补比率低 | 第25页 |
3.3.4 银行征信被忽视 | 第25-26页 |
3.3.5 贷后追索不到位 | 第26页 |
3.4 建行J分行贷后管理问题成因 | 第26-33页 |
3.4.1 贷后管理理念不清晰 | 第26-27页 |
3.4.2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 第27-29页 |
3.4.3 贷后队伍薄弱 | 第29-32页 |
3.4.4 信贷资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花旗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及启示 | 第34-39页 |
4.1 花旗银行的贷后管理 | 第34-36页 |
4.1.1 组织框架与职责分工 | 第34页 |
4.1.2 管理流程 | 第34-35页 |
4.1.3 贷后风险管理方法 | 第35页 |
4.1.4 贷后检查工作 | 第35-36页 |
4.1.5 信贷监测和预警机制 | 第36页 |
4.1.6 贷后管理工作的考核 | 第36页 |
4.2 花旗银行贷后管理的借鉴及启示 | 第36-38页 |
4.2.1 权力制衡原则 | 第36页 |
4.2.2 以贷后检查为核心 | 第36-37页 |
4.2.3 合理的考核机制 | 第37页 |
4.2.4 完善信贷全流程管理 | 第37页 |
4.2.5 加强定量分析 | 第37-38页 |
4.2.6 贷后管理合约化 | 第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建行J分行公司信贷贷后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39-51页 |
5.1 加强贷后管理文化建设 | 第39-41页 |
5.1.1 树立正确的贷后管理理念 | 第39-40页 |
5.1.2 加强文化传播,消除信贷风险文化差异 | 第40页 |
5.1.3 培养积极的贷后管理文化,强调资本收益率 | 第40-41页 |
5.1.4 培养全员贷后责任意识 | 第41页 |
5.2 改善贷后管理组织机制 | 第41-43页 |
5.2.1 改善信贷风险防控组织架构 | 第41-42页 |
5.2.2 建立“贷管分离”的均衡机制 | 第42-43页 |
5.3 健全贷后管理制度 | 第43-47页 |
5.3.1 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 第43页 |
5.3.2 完善贷后管理考评机制 | 第43-44页 |
5.3.3 细化贷款五级分类,动态监测贷款质量 | 第44-45页 |
5.3.4 建立贷后检查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5.3.5 建立“三位一体”信贷评估体系 | 第46-47页 |
5.4 精细化风险预警系统 | 第47-49页 |
5.4.1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 第47页 |
5.4.2 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 | 第47-48页 |
5.4.3 改进风险预警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 | 第48-49页 |
5.5 强化贷后管理人才建设 | 第49-50页 |
5.5.1 规范贷后管理岗位用人机制 | 第49页 |
5.5.2 加大贷后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 第49-50页 |
5.5.3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 第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