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英文摘要第7-11页
引论第15-33页
    一、研究缘起第15-17页
    二、研究现状第17-26页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6-30页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第30-32页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2-33页
第一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轨迹第33-64页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33-47页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34-36页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36-40页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40-46页
        (四)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第46-47页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第47-57页
        (一)辛亥革命前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前期准备第47-51页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曲折发展第51-54页
        (三)建党前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质性飞跃第54-57页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第57-64页
        (一)以“民”为核心的思想根基第57-59页
        (二)高扬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59-61页
        (三)“破立并重”的批判精神第61-64页
第二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第64-97页
    一、李大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念第64-70页
        (一)引导社会舆情,加强政治宣传的重要载体第64-66页
        (二)唤起“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的首要平台第66-68页
        (三)抵御“思想侵略”,保障民族思想文化安全的关键场域第68-70页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第70-75页
        (一)“自他两让,竞立两存”之“调和”原则第70-72页
        (二)“求真、蒐实”原则第72-74页
        (三)“察变、会通”原则第74-75页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的主要内容第75-87页
        (一)“青春中华”爱国主义教育第75-79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79-81页
        (三)“劳工神圣”伦理思想构筑第81-84页
        (四)“民主联合阵线”思想教育第84-87页
    四、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第87-97页
        (一)“发育人文,教育启民”法第87-89页
        (二)“物心两面,灵肉一致”改造法第89-92页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法第92-94页
        (四)青年“中心势力”培育法第94-97页
第三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多维透视第97-124页
    一、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第97-107页
        (一)摒除“私心党见”,坚定“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第97-100页
        (二)纯洁党员队伍,建立“强固精密的组织”第100-103页
        (三)宣传“现代新文明”,加强组织纪律建设第103-105页
        (四)振作民族精神,改造“强盗世界”第105-107页
    二、工农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第107-113页
        (一)唤醒劳工,打造革命“中心势力”第107-109页
        (二)“改造联合”,促进工农团结第109-111页
        (三)推进“工农联盟”,开展武装建设第111-113页
    三、青年社团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第113-117页
        (一)加强青年实践锻炼,培育革命骨干力量第113-115页
        (二)担负“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推进青年运动与工农群众结合第115-117页
    四、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第117-124页
        (一)批判封建陋俗,开展女权主义教育实践第117-119页
        (二)反抗“力的法则”,鼓励妇女参政第119-121页
        (三)鼓励婚恋自由,倡导“理想家庭”第121-124页
第四章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评价及启示第124-157页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及先进性论析第124-131页
        (一)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同时期代表人物思想比较第124-128页
        (二)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论析第128-131页
    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第131-142页
        (一)多元意识形态冲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分流问题第132-136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权威性下降问题第136-140页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过”与“不及”第140-142页
    三、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第142-157页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第143-147页
        (二)重点培育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心势力”第147-152页
        (三)构建“物心两面,灵肉一致”的“全程全方位教育”第152-153页
        (四)“融通中西文化”以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合和之境”第153-157页
结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第157-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7页
附录:李大钊生平与大事第167-170页
后记第170-172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收益—成本框架的搜索性能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肺部CT图像的肺结节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