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我国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的理论综述第19-35页
    2.1 国内外关于产能过剩的理论成果第19-23页
        2.1.1 产能过剩的概念第19-20页
            2.1.1.1 产能的概念第19页
            2.1.1.2 产能过剩的概念第19-20页
        2.1.2 产能过剩的测度第20-21页
        2.1.3 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第21-22页
        2.1.4 与产能过剩相关的实证研究第22-23页
    2.2 国内外关于银行流动性的理论成果第23-31页
        2.2.1 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第24-25页
        2.2.2 银行流动性失衡的概念第25-27页
            2.2.2.1 银行流动性总量失衡-过剩与不足第25-26页
            2.2.2.2 银行流动性结构失衡-行业和地区第26-27页
        2.2.3 银行流动性失衡的成因分析第27-29页
        2.2.4 银行流动性失衡的影响分析第29-30页
        2.2.5 与银行流动性相关的实证研究第30-31页
    2.3 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相互关系研究成果第31-33页
        2.3.1 产能过剩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第32页
        2.3.2 银行流动性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第32-33页
        2.3.3 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的相互影响第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失衡的关联机制第35-49页
    3.1 产能的供给与需求第35-36页
        3.1.1 产能的供给力量第35-36页
        3.1.2 产能的需求势力第36页
    3.2 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失衡的作用机制第36-41页
        3.2.1 政府和银行业对产能供求的影响第37-39页
            3.2.1.1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第37-38页
            3.2.1.2 地方政府与银行业的联合第38-39页
        3.2.2 产能过剩与投资之间关系模型第39-41页
    3.3 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失衡的路径机制第41-48页
        3.3.1 经济内外失衡视角第41-44页
        3.3.2 银行信贷风险视角第44-45页
        3.3.3 信贷资本配置视角第45-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我国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失衡特征分析第49-69页
    4.1 产能过剩的特征分析第49-55页
        4.1.1 产能过剩的总体特征第49-53页
            4.1.1.1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现象并存第49-50页
            4.1.1.2 由局部阶段性过剩转为全面长期性过剩第50-53页
        4.1.2 产能过剩的行业特征第53-55页
            4.1.2.1 结构性产能过剩第53页
            4.1.2.2 体制性产能过剩第53-55页
    4.2 银行流动性失衡特征分析第55-67页
        4.2.1 流动性总量过剩特征分析第55-63页
            4.2.1.1 宏观经济视角第55-60页
            4.2.1.2 银行系统视角第60-63页
        4.2.2 流动性结构失衡特征分析第63-67页
            4.2.2.1 地区差异第63-65页
            4.2.2.2 行业差异第65-67页
    4.3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我国产能过剩与银行流动性总量过剩实证研究第69-107页
    5.1 产能过剩与流动性总量过剩关系总体检验第69-92页
        5.1.1 产能过剩及流动性水平的测度第69-77页
            5.1.1.1 流动性水平指标体系第69-72页
            5.1.1.2 产能过剩衡量指标-产能利用率第72-77页
        5.1.2 产能利用率与流动性水平关系实证分析第77-80页
            5.1.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第77-78页
            5.1.2.2 协整检验第78-79页
            5.1.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79-80页
        5.1.3 基于经济内外失衡视角两者关系传导路径分析第80-92页
            5.1.3.1 投资消费现状分析第80-83页
            5.1.3.2 国际收支状况第83-87页
            5.1.3.3 传导路径分析第87-92页
    5.2 产能过剩行业与银行流动性总量过剩关系实证分析第92-104页
        5.2.1 分行业工业产能过剩的测算第92-101页
            5.2.1.1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第92-96页
            5.2.1.2 模型参数估计第96-100页
            5.2.1.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第100-101页
        5.2.2 基于银行信贷风险视角两者关系实证分析第101-104页
            5.2.2.1 指标选取第101页
            5.2.2.2 面板单位根检验第101-102页
            5.2.2.3 面板协整检验第102-103页
            5.2.2.4 模型设定第103页
            5.2.2.5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第103-104页
    5.3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第六章 我国银行流动性结构失衡与产能过剩实证研究第107-127页
    6.1 基于地区视角银行流动性结构失衡与产能过剩关系研究第107-115页
        6.1.1 我国分地区工业产能过剩的测算第107-111页
            6.1.1.1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说明第107-108页
            6.1.1.2 模型参数估计第108-110页
            6.1.1.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第110-111页
        6.1.2 两者关系实证分析第111-115页
            6.1.2.1 指标选取第111-112页
            6.1.2.2 面板单位根检验第112-113页
            6.1.2.3 面板协整检验第113页
            6.1.2.4 模型设定第113-114页
            6.1.2.5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第114-115页
    6.2 基于行业视角银行流动性结构失衡与产能过剩关系研究第115-125页
        6.2.1 信贷资本配置效率与工业产能过剩第115-123页
            6.2.1.1 信贷资本配置效率模型第116页
            6.2.1.2 中国信贷资本配置效率测度第116-123页
        6.2.2 银行流动性结构失衡与信贷资本配置效率第123-125页
            6.2.2.1 模型设定第123-124页
            6.2.2.2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24-125页
    6.3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七章 化解产能过剩和银行流动性失衡的政策建议第127-137页
    7.1 中央政府层面第127-131页
        7.1.1 积极调整消费结构第127-128页
        7.1.2 合理优化投资结构第128-129页
        7.1.3 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第129-130页
        7.1.4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130页
        7.1.5 努力保障中央政策执行力第130-131页
    7.2 地方政府层面第131-133页
        7.2.1 积极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第131-132页
        7.2.2 着力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意识第132-133页
        7.2.3 努力维护地方政府竞合关系第133页
    7.3 金融机构层面第133-137页
        7.3.1 积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第133-134页
        7.3.2 逐步完善信贷管理政策第134页
        7.3.3 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第134-135页
        7.3.4 着力提高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第135页
        7.3.5 进一步健全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第135-137页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37-141页
    8.1 主要结论第137-139页
    8.2 研究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0页
附录第150-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J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众核处理器的并行有限元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