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1.1 蚜虫与温度的关系 | 第18-21页 |
1.1.1 温度对蚜虫的影响 | 第18-20页 |
1.1.2 蚜虫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 第20-21页 |
1.2 植物防御和蚜虫反防御 | 第21-24页 |
1.2.1 植物防御 | 第21-23页 |
1.2.2 蚜虫反防御 | 第23-24页 |
1.3 蚜虫与其内共生细菌的关系 | 第24-26页 |
1.3.1 蚜虫初级共生细菌 | 第25页 |
1.3.2 蚜虫次级共生细菌 | 第25-26页 |
1.4 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 第26-28页 |
1.4.1 生殖方式 | 第26-27页 |
1.4.2 生态因子 | 第27-28页 |
1.4.3 其它因素 | 第28页 |
1.5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 第30-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1.1 蚜虫采集和饲养 | 第30-31页 |
2.1.2 生物学性状测定 | 第31-32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2.2 结果 | 第32-51页 |
2.2.1 存活率和有翅率 | 第32-35页 |
2.2.2 其它生活史性状 | 第35-40页 |
2.2.3 成对生活史性状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2.2.4 生活史性状可塑性 | 第41-47页 |
2.2.5 生活史性状与其可塑性的相关性 | 第47页 |
2.2.6 生活史性状可塑性与相对适合度的相关性 | 第47-48页 |
2.2.7 温度对生活史性状可塑性的选择 | 第48-51页 |
2.3 讨论 | 第51-55页 |
2.3.1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对特定温度条件的适应性 | 第51页 |
2.3.2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生活史性状可塑性 | 第51-53页 |
2.3.3 温度对麦长管蚜生活史性状可塑性的选择作用 | 第53页 |
2.3.4 气候变化对蚜虫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三章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对寄主植物变化的响应 | 第55-7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3.1.1 蚜虫采集和饲养 | 第55页 |
3.1.2 生物学性状测定 | 第55-56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3.2 结果 | 第56-74页 |
3.2.1 存活率和有翅率 | 第56-58页 |
3.2.2 其它生活史性状 | 第58-64页 |
3.2.3 成对生活史性状的相关性 | 第64-65页 |
3.2.4 生活史性状可塑性 | 第65-69页 |
3.2.5 生活史性状与其可塑性的相关性 | 第69-70页 |
3.2.6 生活史性状可塑性与相对适合度的相关性 | 第70-72页 |
3.2.7 寄主植物对生活史性状可塑性的选择 | 第72-74页 |
3.3 讨论 | 第74-77页 |
3.3.1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的寄主适应性 | 第74页 |
3.3.2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生活史性状可塑性 | 第74-75页 |
3.3.3 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生活史性状可塑性的选择作用 | 第75页 |
3.3.4 气候变化对蚜虫寄主适应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第四章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响应温度和寄主植物变化的遗传基础 | 第77-103页 |
4.1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体内微生物组成和含量 | 第78-90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4.1.1.1 蚜虫采集 | 第78页 |
4.1.1.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78页 |
4.1.1.3 16SrDNA(核糖体DNA)扩增子测序 | 第78-79页 |
4.1.1.4 序列处理 | 第79页 |
4.1.1.5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和注释 | 第79页 |
4.1.1.6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79页 |
4.1.1.7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79-80页 |
4.1.2 结果 | 第80-90页 |
4.1.2.1 微生物多样性 | 第80-86页 |
4.1.2.2 Alpha多样性 | 第86-87页 |
4.1.2.3 Beta多样性 | 第87-88页 |
4.1.2.4 共发生网路 | 第88-90页 |
4.2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种群的遗传变异及遗传结构 | 第90-99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4.2.1.1 蚜虫采集 | 第90页 |
4.2.1.2 微卫星位点扩增 | 第90-92页 |
4.2.1.3 数据分析 | 第92-93页 |
4.2.2 结果 | 第93-99页 |
4.2.2.1 无效等位基因 | 第93页 |
4.2.2.2 遗传多样性 | 第93-94页 |
4.2.2.3 遗传差异 | 第94-98页 |
4.2.2.4 遗传结构和种群迁移 | 第98-99页 |
4.3 讨论 | 第99-103页 |
4.3.1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体内微生物差异 | 第99-101页 |
4.3.2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不同海拔麦长管蚜响应温度和寄主植物变化的分子基础 | 第103-142页 |
5.1 小麦和大麦上麦长管蚜防御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响应 | 第104-121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5.1.1.1 蚜虫与植物 | 第104页 |
5.1.1.2 蚜虫收集和RNA提取 | 第104-105页 |
5.1.1.3 RNA-Seq文库构建 | 第105页 |
5.1.1.4 De novo组装和注释 | 第105页 |
5.1.1.5 基因表达分析 | 第105页 |
5.1.1.6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105-106页 |
5.1.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06页 |
5.1.2 结果 | 第106-121页 |
5.1.2.1 De novo组装和注释 | 第106-109页 |
5.1.2.2 差异基因鉴定和富集分析 | 第109-113页 |
5.1.2.3 麦长管蚜“化学防御”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113-118页 |
5.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118-121页 |
5.2 三个温度条件下不同海拔麦长管蚜热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121-131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3页 |
5.2.1.1 蚜虫采集与饲养 | 第121页 |
5.2.1.2 蚜虫收集和总RNA提取 | 第121页 |
5.2.1.3 c DNA合成 | 第121-122页 |
5.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22页 |
5.2.1.5 数据分析 | 第122-123页 |
5.2.2 结果 | 第123-131页 |
5.2.2.1 热应激相关蛋白的序列分析 | 第123-124页 |
5.2.2.2 热应激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量 | 第124-128页 |
5.2.2.3 主成分分析 | 第128-131页 |
5.3 四种寄主植物上不同海拔麦长管蚜解毒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131-138页 |
5.3.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2页 |
5.3.1.1 蚜虫采集与饲养 | 第131页 |
5.3.1.2 蚜虫收集和总RNA提取 | 第131页 |
5.3.1.3 c DNA合成 | 第131页 |
5.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31页 |
5.3.1.5 数据分析 | 第131-132页 |
5.3.2 结果 | 第132-138页 |
5.3.2.1 解毒基因的表达量 | 第132-134页 |
5.3.2.2 主成分分析 | 第134-138页 |
5.3.2.3 解毒基因表达量与生活史性状相关性 | 第138页 |
5.4 讨论 | 第138-142页 |
5.4.1 大麦和小麦上麦长管蚜防御基因的转录差异 | 第139-140页 |
5.4.2 麦长管蚜解毒基因的表达对寄主植物变化的响应 | 第140-141页 |
5.4.3 麦长管蚜热应激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2-14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44-145页 |
附录 | 第14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个人简历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