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和减量设计 | 第13页 |
1.1.2 城市修补理论是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 第13页 |
1.1.3 小微绿地对北京老城的发展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4-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 第25-30页 |
1.5.1 研究范围 | 第25-26页 |
1.5.2 数据采集及数据库的建立 | 第26-30页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30-31页 |
1.7 研究的创新性 | 第31-32页 |
1.7.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7.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总体概况 | 第32-49页 |
2.1 北京老城概况 | 第32页 |
2.2 小微绿地的功能和特点 | 第32-34页 |
2.2.1 小微绿地的功能 | 第32-33页 |
2.2.2 小微绿地的特点 | 第33-34页 |
2.3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规模形态分析 | 第34-37页 |
2.3.1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规模较小 | 第34-36页 |
2.3.2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的形态大多规则 | 第36-37页 |
2.4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41页 |
2.4.1 小微绿地在北京老城中分散分布 | 第37-38页 |
2.4.2 小微绿地的服务范围较广 | 第38-39页 |
2.4.3 小微绿地与北京老城道路联系紧密 | 第39-40页 |
2.4.4 小微绿地与北京老城基础设施联系紧密 | 第40-41页 |
2.5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构成要素分析 | 第41-47页 |
2.5.1 地形 | 第41-42页 |
2.5.2 活动场地 | 第42页 |
2.5.3 设施 | 第42-44页 |
2.5.4 植物 | 第44-45页 |
2.5.5 配景 | 第45-46页 |
2.5.6 铺装 | 第46-47页 |
2.6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总体概况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建设现状对比分析 | 第49-75页 |
3.1 北京老城功能街区分类 | 第49-51页 |
3.1.1 街区分类原则 | 第49-50页 |
3.1.2 街区分类情况 | 第50-51页 |
3.2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周长与面积分析 | 第51-59页 |
3.2.1 北京老城历史街区小微绿地周长与面积分析 | 第51-53页 |
3.2.2 北京老城居住街区小微绿地周长与面积分析 | 第53-55页 |
3.2.3 北京老城办公街区小微绿地周长与面积分析 | 第55-57页 |
3.2.4 北京老城商业街区小微绿地周长与面积分析 | 第57-58页 |
3.2.5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周长与面积特点小结 | 第58-59页 |
3.3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内部小微绿地分布情况分析 | 第59-62页 |
3.3.1 小微绿地集中分布在历史街区的中部 | 第59页 |
3.3.2 小微绿地集中分布在居住街区的西南侧 | 第59-60页 |
3.3.3 小微绿地集中分布在办公街区的西侧 | 第60页 |
3.3.4 小微绿地零散分布在商业街区中 | 第60-61页 |
3.3.5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内部小微绿地分布情况小结 | 第61-62页 |
3.4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构成要素对比分析 | 第62-74页 |
3.4.1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以水平地形为主 | 第62-64页 |
3.4.2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活动场地设置比例较高 | 第64-65页 |
3.4.3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设施设置比例差异较大 | 第65-69页 |
3.4.4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生长情况基本较好 | 第69-71页 |
3.4.5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的配景设置较少 | 第71-72页 |
3.4.6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铺装以独立铺装为主 | 第72-73页 |
3.4.7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构成要素小结 | 第73-74页 |
3.5 北京老城四类街区小微绿地建设现状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街区尺度下北京老城小微绿地建设现状分析 | 第75-88页 |
4.1 北京老城典型街区选取 | 第75页 |
4.2 北京老城典型街区概述 | 第75-80页 |
4.2.1 东四历史街区概述 | 第75-76页 |
4.2.2 西四-大红罗厂居住街区概述 | 第76-77页 |
4.2.3 金融街办公街区概述 | 第77-78页 |
4.2.4 王府井商业街区概述 | 第78-80页 |
4.3 小微绿地多在低层建筑周边分布 | 第80-82页 |
4.4 小微绿地多在低等级道路周边分布 | 第82-84页 |
4.5 小微绿地多临近居住建筑分布 | 第84-86页 |
4.6 小微绿地功能受街区属性影响大 | 第86-87页 |
4.7 街区尺度下北京老城小微绿地建设特点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北京老城典型小微绿地现状分析 | 第88-111页 |
5.1 四类街区典型小微绿地选取 | 第88页 |
5.1.1 典型小微绿地的选取 | 第88页 |
5.2 东四四条小微绿地现状分析 | 第88-93页 |
5.2.1 区位及周边环境分析 | 第88-89页 |
5.2.2 小微绿地空间分析 | 第89-90页 |
5.2.3 使用设施分析 | 第90-91页 |
5.2.4 植物分析 | 第91-92页 |
5.2.5 人群活动分析 | 第92页 |
5.2.6 小微绿地设计小结 | 第92-93页 |
5.3 大红罗厂街小微绿地现状分析 | 第93-98页 |
5.3.1 区位及周边环境分析 | 第93-94页 |
5.3.2 空间分析 | 第94-95页 |
5.3.3 使用设施分析 | 第95-96页 |
5.3.4 植物分析 | 第96-97页 |
5.3.5 人群活动分析 | 第97-98页 |
5.3.6 小微绿地设计小结 | 第98页 |
5.4 广成街小微绿地现状分析 | 第98-105页 |
5.4.1 区位及周边环境分析 | 第98-99页 |
5.4.2 空间分析 | 第99-101页 |
5.4.3 使用设施分析 | 第101-102页 |
5.4.4 植物分析 | 第102-103页 |
5.4.5 人群活动分析 | 第103-104页 |
5.4.6 小微绿地设计小结 | 第104-105页 |
5.5 大纱帽胡同小微绿地现状分析 | 第105-109页 |
5.5.1 区位及周边环境分析 | 第105-106页 |
5.5.2 小微绿地空间分析 | 第106-107页 |
5.5.3 使用设施分析 | 第107-108页 |
5.5.4 植物分析 | 第108-109页 |
5.5.5 人群活动分析 | 第109页 |
5.5.6 小微绿地设计小结 | 第109页 |
5.6 小微绿地建设现状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优化提升研究 | 第111-119页 |
6.1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总体评价 | 第111-112页 |
6.1.1 小微绿地的设计与所在街区有关 | 第111页 |
6.1.2 小微绿地的功能与所在街区有关 | 第111-112页 |
6.1.3 小微绿地间环境差异较大 | 第112页 |
6.2 城市尺度小微绿地优化提升策略 | 第112-113页 |
6.2.1 明确小微绿地的定位 | 第112页 |
6.2.2 突出小微绿地的价值 | 第112-113页 |
6.3 街区尺度小微绿地优化提升策略 | 第113-114页 |
6.3.1 对小微绿地合理选址 | 第113页 |
6.3.2 拓展小微绿地的功能 | 第113页 |
6.3.3 赋予小微绿地文化内涵 | 第113-114页 |
6.4 小微绿地设计优化提升策略 | 第114-118页 |
6.4.1 公众参与小微绿地的设计 | 第114-115页 |
6.4.2 合理分配小微绿地的空间 | 第115页 |
6.4.3 丰富小微绿地的基础设施 | 第115-116页 |
6.4.4 增加小微绿地的空间弹性 | 第116-117页 |
6.4.5 保护小微绿地的生态环境 | 第117-118页 |
6.4.6 完善小微绿地的管理维护 | 第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7.1 研究得出的结论 | 第119-121页 |
7.1.1 北京老城小微绿地建设现状总结 | 第119-120页 |
7.1.2 改造提升的思路 | 第120-121页 |
7.2 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附录 | 第127-1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