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篇 导论、述评与溯源 | 第24-8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4-3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24-27页 |
一、实践背景 | 第24-26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27-29页 |
一、理论的目的 | 第27-28页 |
二、实践的目的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7页 |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9-31页 |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37-69页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研究回顾 | 第37-41页 |
一、国外理论内涵研究 | 第37-39页 |
二、国内理论内涵研究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回顾 | 第41-54页 |
一、国外的主要经典模型 | 第42-46页 |
二、国内的主要经典模型 | 第46-54页 |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回顾 | 第54-60页 |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54-55页 |
二、国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55-60页 |
第四节 研究述评与启发 | 第60-69页 |
一、已有研究的总结与述评 | 第60-66页 |
二、已有研究的思考与启发 | 第66-69页 |
第三章 理论溯源 | 第69-83页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 | 第69-75页 |
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的起源 | 第69-73页 |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的应用表述 | 第73-75页 |
第二节 模糊理论 | 第75-79页 |
一、模糊理论的起源 | 第75-76页 |
二、模糊理论的应用表述 | 第76-79页 |
第三节 共生理论 | 第79-83页 |
一、共生理论的起源 | 第79页 |
二、共生理论的应用表述 | 第79-83页 |
第二篇 模型建构、体系与评价方法 | 第83-127页 |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性模型与评价体系 | 第83-105页 |
第一节 本研究概念性模型的建构 | 第83-98页 |
一、目标的建构 | 第83-84页 |
二、构面的建构 | 第84-86页 |
三、影响因素的构建 | 第86-94页 |
四、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94-98页 |
第二节 本研究概念性模型的评价体系 | 第98-105页 |
第五章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理论分析 | 第105-127页 |
第一节 模糊德尔菲分析法 | 第106-110页 |
第二节 模糊实验室评价分析法 | 第110-115页 |
第三节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115-121页 |
第四节 模糊熵值法 | 第121-122页 |
第五节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 第122-127页 |
第三篇 实证研究 | 第127-170页 |
第六章 台湾地区各县(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127-155页 |
第一节 模糊德尔菲实证分析 | 第128-129页 |
一、构面与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选取 | 第128页 |
二、初步性模型的建构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模糊实验室评价实证分析 | 第129-147页 |
一、模糊直接影响关系矩阵建立 | 第130页 |
二、模糊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与总影响关系矩阵 | 第130-141页 |
三、构面与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的因果路径分析 | 第141-146页 |
四、台湾地区各县(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经模糊实验室评价分析法修正后)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模糊层次实证分析 | 第147-151页 |
一、构面与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之最大特征值 | 第147页 |
二、模型层级的一致性检定 | 第147-148页 |
三、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之复权重 | 第148-149页 |
四、各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模糊数权重值W | 第149页 |
五、各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解模糊数DF值排序 | 第149-151页 |
第四节 模糊熵值实证分析 | 第151-155页 |
一、台湾地区各县(市)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 第151页 |
二、台湾地区各县(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序 | 第151-155页 |
第七章 台湾地区各县(市)关键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第155-170页 |
第一节 关键影响因素的的挖掘与解析 | 第155-162页 |
第二节 关键影响因素的挖掘与比较分析 | 第162-170页 |
一、同组内关键影响因素的异同性比较分析 | 第162-164页 |
二、组别间关键影响因素的异同性比较分析 | 第164-170页 |
第四篇 淬炼、结论与展望 | 第170-216页 |
第八章 台湾地区各县(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凝炼与提升 | 第170-202页 |
第一节 空间格局的剖析 | 第170-174页 |
一、环境构面的空间格局 | 第170-171页 |
二、管理构面的空间格局 | 第171-172页 |
三、供给构面的空间格局 | 第172-173页 |
四、需求构面的空间格局 | 第173-174页 |
第二节 集群体系的构建 | 第174-181页 |
一、环境关键群 | 第174-178页 |
二、供给关键群 | 第178-180页 |
三、需求关键群 | 第180-181页 |
第三节 提升路径与优化策略 | 第181-194页 |
一、环境关键群的提升路径与优化策略 | 第181-188页 |
二、供给关键群的提升路径与优化策略 | 第188-191页 |
三、需求关键群的提升路径与优化策略 | 第191-194页 |
第四节 旅游发展策略模式 | 第194-202页 |
一、台湾地区各关键影响因素组--多因素连动的旅游发展策略模式 | 第194-199页 |
二、台湾地区各集群关键影响因素的旅游发展策略模式 | 第199-202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202-21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202-208页 |
一、环境构面为关键,因果构面间的影响权重愈大,议价力愈强 | 第202-204页 |
二、台湾地区综合性的大都会型城市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序中居于领先群 | 第204-206页 |
三、从县(市)点拔尖至群的观点,精炼挖掘出台湾地区三大关键影响因素 | 第206-207页 |
四、深刻揭示有序的多因素联动之旅游发展路径模式 | 第207-208页 |
五、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性策略为台湾地区总体旅游发展最有效的策略模式 | 第208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208-210页 |
一、主客观性的比较 | 第208页 |
二、旅游供需的协作关系性 | 第208-209页 |
三、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的关键性比较 | 第209页 |
四、未来旅游发展策略模式比较 | 第209-210页 |
第三节 研究贡献 | 第210-212页 |
一、理论贡献 | 第210-211页 |
二、实务贡献 | 第211-212页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212-213页 |
一、视角上的创新 | 第212-213页 |
二、内容上的创新 | 第213页 |
第五节 研究限制与不足 | 第213-214页 |
一、研究的限制 | 第213-214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214页 |
第六节 研究展望 | 第214-216页 |
附录一 C&R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构面与影响因素 | 第216-226页 |
附录二 D&K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构面、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 | 第226-233页 |
附录三 台湾地区各县(市)主要知名旅游景区一览表 | 第233-234页 |
附录四 第一回合专家学者意见问卷调查 | 第234-244页 |
附录五 产官学界受访者名单 | 第244-246页 |
附录六 第二回合专家学者意见问卷调查 | 第246-253页 |
附录七 2011-2015年台湾地区22县(市)各影响因素下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 | 第253-267页 |
附录八 台湾地区22县(市)TDC关键影响因素之因果关系 | 第267-31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1-321页 |
科研成果 | 第321-322页 |
致谢 | 第3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