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国外水质评价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水质评价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3. 水质评价方法综述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第2章 南四湖流域概况与监测点位 | 第21-27页 |
2.1. 南四湖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21页 |
2.1.2. 气候 | 第21-22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1.4. 入湖河流概况 | 第22-23页 |
2.2. 南四湖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5页 |
2.2.1. 社会概况 | 第23页 |
2.2.2. 经济概况 | 第23-25页 |
2.3. 监测点位设置及监测时间 | 第25-27页 |
第3章 南四湖入湖河口水质评价 | 第27-47页 |
3.1. 水质评价方法的选用 | 第27-41页 |
3.1.1.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 | 第27-30页 |
3.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0-35页 |
3.1.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 | 第35-39页 |
3.1.4. 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3.2. 水质评价结果 | 第41-45页 |
3.2.1. 分期水质评价 | 第41-42页 |
3.2.2. 分湖区水质评价 | 第42-44页 |
3.2.3. 南四湖整体水质评价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南四湖入湖河口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 第47-55页 |
4.1. 河流污染物分析方法 | 第47页 |
4.2. 入湖河口水质污染特征分析结果 | 第47-52页 |
4.2.1. 污染物负荷量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4.2.2. 等标污染负荷比分析结果 | 第49-52页 |
4.2.3. 污染物分担率分析结果 | 第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5章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第55-65页 |
5.1. 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的原理 | 第55-57页 |
5.2. 水质趋势分析结果 | 第57-61页 |
5.2.1. 季节性Kendall检验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5.2.2. 流量调节浓度检验结果 | 第58-60页 |
5.2.3.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5.3. 污染原因分析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6章 水质预测模型 | 第65-83页 |
6.1. 水质预测方法 | 第65-66页 |
6.2.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66-70页 |
6.2.1. 传统GM(1,1)模型 | 第66-69页 |
6.2.2. 残差修正的GM(1,1)模型 | 第69-70页 |
6.2.3.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 第70页 |
6.3. GM(1,1)模型在南四湖入湖河流中的应用 | 第70-82页 |
6.3.1. 水质预测对象的确定 | 第70-71页 |
6.3.2. 南四湖入湖河流水质预测研究 | 第71-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页 |
7.2. 建议 | 第83-84页 |
7.3.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