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2页 |
1.1 牙齿缺失后牙槽骨的变化对牙齿移动的影响 | 第7页 |
1.2 牙齿缺失后牙龈软组织的变化对牙齿移动的影响 | 第7-8页 |
1.3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 第8-9页 |
1.4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配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骨重建领域中的应用 | 第9-11页 |
1.5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生物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25页 |
2.1 临床资料选择 | 第12-13页 |
2.2 实验器材及设备 | 第13页 |
2.3 实验设计以及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2.4 实验方法以及过程 | 第14-16页 |
2.5 实验观察指标的测量方法 | 第16-24页 |
2.5.1 CBCT扫描方法 | 第16页 |
2.5.2 牙槽骨高度、宽度的测量方法及骨修复效果评价标准 | 第16-19页 |
2.5.3 牙龈软组织的观察以及测量方法 | 第19-20页 |
2.5.4 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心理评价 | 第20-21页 |
2.5.5 下颌双侧第二磨牙的牙周情况、牙髓活力的测量 | 第21-23页 |
2.5.6 下颌双侧第二磨牙的牙根吸收的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2.5.7 下颌双侧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速度的测量方法 | 第24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5-30页 |
3.1 GBR术后及正畸治疗中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 | 第25页 |
3.2 牙龈软组织的变化 | 第25-26页 |
3.3 GBR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心理评价 | 第26-27页 |
3.4 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情况、牙髓活力的检查结果 | 第27-28页 |
3.5 下颌双侧第二磨牙牙根吸收结果 | 第28-29页 |
3.6 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速度的测量结果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0-34页 |
4.1 在牙槽骨缺损区采用GBR进行骨增量的临床效果 | 第30-31页 |
4.2 PRF在GBR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4.3 骨缺损区成骨后进行正畸牙齿移动的可行性、安全性 | 第32-33页 |
4.4 GBR技术在临床治疗及预防牙槽骨缺损的应用展望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34-35页 |
实验病例 | 第35-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临床病例报告一 | 第53-61页 |
临床病例报告二 | 第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