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烯胺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 第11-12页 |
| ·烯胺酮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主要应用 | 第12-16页 |
| ·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2-13页 |
| ·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页 |
|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14页 |
| ·哒嗪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4页 |
| ·稠杂环化合物合成 | 第14-15页 |
| ·苯衍生物的合成 | 第15-16页 |
| ·烯胺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方法 | 第16-23页 |
| ·采用不同类型的反应制备烯胺酮 | 第16-19页 |
| ·采用不同的催化剂体系合成烯胺酮 | 第19-21页 |
| ·超声、微波及其他方法催化合成烯胺酮 | 第21-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 第二章 烯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30-39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0-32页 |
| ·测试仪器和方法 | 第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化学试剂 | 第31-32页 |
| ·无水乙醚的前处理 | 第32页 |
| ·反应路线选择 | 第32页 |
| ·烯胺酮类化合物的制备 | 第32-39页 |
| ·1-二甲胺基丁烯-3-酮(AT1)的制备 | 第34页 |
| ·1-二甲胺基丁烯-2-甲基丁烯-3-酮(AT2)的制备 | 第34页 |
| ·1-二甲胺基-2-己烯-3-酮(AT3)的制备 | 第34-35页 |
| ·1-二甲胺基-2-辛烯-3-酮(AT4)的制备 | 第35页 |
| ·1-二甲胺基-5 甲基-2-己烯-3-酮(AT5)的制备 | 第35页 |
| ·1-二甲胺基2-甲基-2-己烯-3-酮(AT6)的制备 | 第35-36页 |
| ·1-二甲胺基-2-葵烯-3-酮(AT7)的制备 | 第36页 |
| ·1-二甲胺基-5-甲基-2-异丁基-2-己烯-3-酮(AT8)的制备 | 第36页 |
| ·3-二甲胺基-1-苯基丙烯酮(AT9)的制备 | 第36-37页 |
| ·3-二甲胺基-1-(4-甲基苯基)丙烯酮(AT10)的制备 | 第37页 |
| ·3-二甲胺基-1-(4-甲氧基苯基)丙烯酮(AT11)的制备 | 第37页 |
| ·3-二异丙胺基-1-苯基丙烯酮(AT12)的制备 | 第37页 |
| ·3-二异丙胺基-1-(4-甲基苯基)丙烯酮(AT13)的制备 | 第37-38页 |
| ·3-二异丙胺基-1-(甲氧基苯基)丙烯酮(AT14)的制备 | 第38页 |
| ·3-二甲氨基-1-苯基-2-丙烯腈(AT15)的制备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56页 |
| ·新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39-40页 |
| ·甲酰化反应的选择 | 第39-40页 |
| ·酮胺缩合反应的选择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页 |
| ·最优反应条件的考察 | 第40-45页 |
| ·甲酰化反应最优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40-42页 |
| ·酮胺缩合反应最优工艺条件选择 | 第42-44页 |
| ·放大实验考察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页 |
| ·底物结构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新工艺的化学选择性考察 | 第47-49页 |
| ·新工艺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 第49-52页 |
| ·通过耦合常数分析 | 第49-50页 |
| ·通过单晶衍射分析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附图 | 第58-71页 |
| 读研期间科研工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