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性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 | 第21-27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外部性理论 | 第21-22页 |
2.1.2 产权理论 | 第22页 |
2.1.3 环境金融理论 | 第22-23页 |
2.1.4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3-24页 |
2.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概念及运行机制 | 第24-27页 |
2.2.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2.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7-36页 |
3.1 我国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现状 | 第27-33页 |
3.1.1 制度特点 | 第27-29页 |
3.1.2 履约情况 | 第29-30页 |
3.1.3 碳交易价格 | 第30-32页 |
3.1.4 交易活跃度 | 第32-33页 |
3.2 我国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6页 |
3.2.1 碳金融市场间缺乏联动性和流动性 | 第33-34页 |
3.2.2 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 第34页 |
3.2.3 辅助及激励的政策制度不足 | 第34-36页 |
第4章 我国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36-49页 |
4.1 减排效果实证分析 | 第36-40页 |
4.1.1 双重差分法(DID) | 第36-37页 |
4.1.2 数据选择及模型设定 | 第37-40页 |
4.1.3 稳健性检验 | 第40页 |
4.2 金融属性实证分析 | 第40-47页 |
4.2.1 样本数据的处理 | 第40页 |
4.2.2 ADF检验 | 第40-42页 |
4.2.3 ARMA-GARCH检验 | 第42-47页 |
4.3 实证结果讨论 | 第47-49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5.1 研究结论分析 | 第49-50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