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世今生——运动式执法的历史考察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古今的运动式执法表现 | 第16-18页 |
一、运动式执法在历史上的典型范例 | 第16-17页 |
二、运动式执法在当下社会中的表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运动式执法的主要特征 | 第18-22页 |
一、阶段性 | 第18-19页 |
二、突击性 | 第19-20页 |
三、社会性 | 第20-21页 |
四、周期性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利弊得失——运动式执法的“两面性”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对运动式执法的各类评判意见 | 第22-23页 |
一、主要的评判意见 | 第22页 |
二、已有研究观点的局限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运动式执法之利 | 第23-24页 |
一、“得”于其执法效率之高 | 第23页 |
二、“得”于其威慑效果之强 | 第23-24页 |
三、“得”于其普法宣传效用 | 第24页 |
第三节 运动式执法之弊 | 第24-28页 |
一、“失”于其无法可依有损法治权威 | 第24-25页 |
二、“失”于其反复进行削弱政府信用 | 第25-26页 |
三、“失”于其行使过程增加执法成本 | 第26-27页 |
四、“失”于其助长了违法者投机心理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因果循环——运动式执法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文化因素 | 第28-29页 |
一、人治大于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 | 第28页 |
二、长期以来的法律工具主义传统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人性因素 | 第29-32页 |
一、运动式执法可弥补执法人员的懈怠性 | 第29-31页 |
二、运动式执法可应对社会突发问题需要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效果因素 | 第32-34页 |
一、运动式执法社会动员效果强大 | 第32-33页 |
二、运动式执法利于普法宣传教育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现实因素 | 第34-37页 |
一、执法资源总量不充足 | 第34-35页 |
二、执法资源分布不均衡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革故鼎新——运动式执法的法治现状 | 第37-50页 |
第一节 运动式执法与常态执法的辩证关系 | 第37-43页 |
一、运动执法与常态执法之冲突与互补 | 第37-42页 |
二、应以常态执法为主运动式执法为辅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将运动式执法纳入法制轨道 | 第43-47页 |
一、将运动式执法法制化 | 第43-44页 |
二、将运动式执法纳入法制监督 | 第44-47页 |
第三节 促进运动式执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47-50页 |
一、树立社会对运动式执法的理性认识 | 第47-48页 |
二、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和运动式执法的良性互动 | 第48页 |
三、促使运动式执法在正当法律程序内运行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