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6-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8-10页 |
1.2.1 森林法及森林法律意识 | 第8-9页 |
1.2.2 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 第9页 |
1.2.3 涉林违法犯罪 | 第9-10页 |
1.2.4 森林法律意识培养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沈北地区居民森林法律意识调查设计 | 第16-22页 |
2.1 研究理论 | 第16-18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意识思想 | 第16页 |
2.1.2 习近平的法治思想 | 第16-17页 |
2.1.3 生态文明理论 | 第17页 |
2.1.4 法律意识 | 第17页 |
2.1.5 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第17-18页 |
2.1.6 计划行为理论 | 第18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2.2.1 自然情况与居民森林法律意识 | 第18页 |
2.2.2 普法工作与居民森林法律意识 | 第18-19页 |
2.2.3 风险意识与居民森林法律意识 | 第19页 |
2.2.4 环保态度与居民森林法律意识 | 第19页 |
2.3 森林法律意识培养指标体系 | 第19-20页 |
2.4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0-21页 |
2.4.1 调查时间的选取 | 第20页 |
2.4.2 调查地点的选取 | 第20页 |
2.4.3 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 | 第20-21页 |
2.5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1-22页 |
2.5.1 问题来源 | 第21页 |
2.5.2 问卷内容 | 第21-22页 |
3 沈北居民森林法律意识调查数据分析 | 第22-34页 |
3.1 沈北地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 第22页 |
3.2 样本概况及问卷有效性说明 | 第22页 |
3.3 信度效度检验 | 第22-24页 |
3.3.1 信度分析 | 第22-23页 |
3.3.2 效度分析 | 第23-24页 |
3.4 沈阳市沈北地区居民森林法律意识调查结果 | 第24-32页 |
3.4.1 自然情况对居民森林法律意识的影响 | 第24-26页 |
3.4.2 普法工作对居民森林法律意识的影响 | 第26-29页 |
3.4.3 风险意识对居民森林法律意识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4 环保态度对居民森林法律意识的影响 | 第30-32页 |
3.5 一级指标检验结果 | 第32页 |
3.6 研究假设检验 | 第32-34页 |
4 沈阳市沈北地区森林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40页 |
4.1 沈阳市沈北地区森林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4.1.1 森林法律意识培养没有兼顾所有自然情况下的居民 | 第34页 |
4.1.2 森林法律意识培养手段单一滞后 | 第34-35页 |
4.1.3 森林法律意识培养目标落实不力 | 第35-36页 |
4.1.4 缺乏对环保态度的积极引导 | 第36页 |
4.2 沈阳市沈北地区森林法律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6-40页 |
4.2.1 森林法律意识宣传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 第36-38页 |
4.2.2 森林法律意识培养保障措施尚不健全 | 第38页 |
4.2.3 居民法律传统思维路径依赖 | 第38-40页 |
5 提升沈北地区居民森林法律意识对策 | 第40-43页 |
5.1 完善沈北居民森林法律意识宣传培养体系 | 第40-41页 |
5.1.1 全范围覆盖宣传对象 | 第40页 |
5.1.2 拓宽宣传培养手段 | 第40页 |
5.1.3 找准宣传目标 | 第40页 |
5.1.4 加强新媒体宣传引导 | 第40-41页 |
5.2 健全沈北地区居民森林法律意识保障措施 | 第41-43页 |
5.2.1 完善培养体系 | 第41页 |
5.2.2 健全保障措施 | 第41页 |
5.2.3 改变沈北地区居民森林法律意识固有思维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一 | 第47-50页 |
附录二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