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城市中小学交往空间构成与优化设计探索--以唐河县第二初级中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城市化加剧第9页
        1.1.2 校园空间的现状第9页
        1.1.3 素质教育的改革第9-10页
        1.1.4 规划模式的转变第10页
    1.2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页
        1.3.1 理论意义第11页
        1.3.2 现实意义第11页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3页
        1.4.1 国内研究概况第11-12页
        1.4.2 国外研究概况第12-13页
    1.5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13页
        1.5.2 案例分析法第13页
        1.5.3 比较研究法第13-14页
2 中小学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第14-24页
    2.1 中小学交往空间的定义第14页
    2.2 室内交往空间第14-17页
        2.2.1 走廊空间第14-16页
        2.2.2 大厅空间第16-17页
    2.3 过渡交往空间第17-19页
        2.3.1 连廊空间第18页
        2.3.2 架空空间第18-19页
    2.4 室外交往空间第19-23页
        2.4.1 庭院空间第20-21页
        2.4.2 广场空间第21页
        2.4.3 屋顶平台第21-22页
        2.4.4 操场空间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中小学交往空间的优化策略第24-31页
    3.1 中小学交往空间中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3.1.1 规划无序第24页
        3.1.2 空间割裂第24页
        3.1.3 类型单一第24-25页
        3.1.4 平面局限第25页
        3.1.5 绿化缺失第25页
    3.2 中小学交往空间优化策略第25-30页
        3.2.1 交往空间整体化设计第25-26页
        3.2.2 交往空间连续化设计第26-27页
        3.2.3 交往空间多样化设计第27-28页
        3.2.4 交往空间立体化设计第28-29页
        3.2.5 交往空间生态化设计第29-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4 以唐河县第二初级中学为例的交往空间设计实践第31-39页
    4.1 项目概况第31-32页
        4.1.1 项目简介第31-32页
        4.1.2 周边环境第32页
    4.2 场地分析第32-34页
        4.2.1 用地红线第32页
        4.2.2 出入口设置第32-33页
        4.2.3 噪音干扰第33页
        4.2.4 城市关系第33-34页
    4.3 交往空间优化策略的应用第34-38页
        4.3.1 规划布局整体化第34-35页
        4.3.2 活动路径连续化第35-36页
        4.3.3 空间类型多样化第36-37页
        4.3.4 活动平台立体化第37页
        4.3.5 交往环境生态化第37-38页
    4.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5 结语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附件第43-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交媒体网络口碑对跨境电商平台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DBO模型的焊接式顶升模架施工安全风险动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