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 棉属种质资源及系统分类介绍 | 第10-11页 |
1.1 棉属种质资源介绍 | 第10页 |
1.2 棉属的分类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2 棉属的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1 棉属的起源 | 第11页 |
2.2 棉属的进化 | 第11-12页 |
3 棉属远缘杂交和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3.1 棉属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 | 第12-13页 |
3.2 棉属远缘杂交育种障碍 | 第13页 |
3.3 植物自然进化过程中的多倍体化 | 第13-14页 |
3.4 人工诱导多倍体研究 | 第14页 |
3.5 远缘杂交及多倍化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4 亲本材料介绍 | 第15-16页 |
4.1 亚洲棉 | 第15页 |
4.2 瑟伯氏棉 | 第15-16页 |
4.3 陆地棉 | 第16页 |
4.4 斯特提棉 | 第1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亚洲棉与瑟伯氏棉种间远缘杂种的合成与性状鉴定 | 第18-2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1.2 方法 | 第18-19页 |
1.2.1 远缘杂交 | 第18页 |
1.2.2 形态鉴定 | 第18页 |
1.2.3 SSR分子鉴定 | 第18-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2.1 杂种F1形态性状分析 | 第19页 |
2.2 亚瑟杂种SSR分子标记鉴定 | 第19-21页 |
3 讨论 | 第21-22页 |
3.1 棉属远缘杂种的鉴定 | 第21页 |
3.2 远缘杂种不育探讨 | 第21-22页 |
3.3 杂种不育的解决方法 | 第22页 |
4 结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陆地棉与斯特提棉异源六倍体的合成与性状鉴定 | 第2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1.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种间杂交 | 第23-24页 |
1.3.2 多倍体诱变 | 第24页 |
1.3.3 形态性状观察 | 第24页 |
1.3.4 细胞学观察 | 第24-25页 |
1.3.5 流式细胞仪测定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1 M0代的倍性比较鉴定结果 | 第25页 |
2.2 M1代倍性的鉴定结果 | 第25-33页 |
2.2.1 叶片形态鉴定 | 第26-27页 |
2.2.2 叶片下表皮气孔性状的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2.2.3 花粉粒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2.2.4 流式细胞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2.2.5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2.2.6 不同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2.3 远缘杂种育性和表型性状统计 | 第33-35页 |
2.3.1 M0和M1代育性统计 | 第33-34页 |
2.3.2 花的形态观察结果 | 第34页 |
2.3.3 生育期和第一果枝节位统计 | 第34-35页 |
2.3.4 种子性状统计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3.1 陆地棉与斯特提棉的远缘杂交研究 | 第35-36页 |
3.2 棉花种子腺体延缓发育性状探讨 | 第36页 |
3.3 棉属种间杂种育性探讨 | 第36-37页 |
3.4 多倍体鉴定方法探讨 | 第37页 |
4 结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陆地棉与斯特提棉种间杂种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39-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1.3.1 建库 | 第39页 |
1.3.2 测序和数据过滤 | 第39-40页 |
1.3.3 无参考基因组的数据组装与分析 | 第40页 |
1.3.4 有参考基因组的数据评估与分析 | 第4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2.1 斯特提棉的无参转录组分析结果 | 第40-43页 |
2.1.1 数据质控与组装结果统计 | 第40-41页 |
2.1.2 四大数据库注释统计 | 第41-42页 |
2.1.3 SSR标记统计结果 | 第42-43页 |
2.2 种间杂种与亲本转录组比较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2.2.1 测序评估结果 | 第43页 |
2.2.2 样品关系分析结果 | 第43页 |
2.2.3 不同材料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统计结果 | 第43-44页 |
2.2.4 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44-45页 |
2.2.5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3.1 棉花的转录组研究 | 第46页 |
3.2 远缘杂种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不稳定性 | 第46-47页 |
3.3 远缘杂种的多倍化 | 第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Abstract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