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9-3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1-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第2章 河北省能源结构和碳强度的变动分析 | 第35-5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5-37页 |
2.1.1 能源结构 | 第35-36页 |
2.1.2 低碳化 | 第36-37页 |
2.1.3 能源结构低碳优化 | 第37页 |
2.2 河北省能源结构的变动分析 | 第37-49页 |
2.2.1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 | 第37-47页 |
2.2.2 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变动 | 第47-48页 |
2.2.3 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变动 | 第48-49页 |
2.3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强度的变动分析 | 第49-57页 |
2.3.1 核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49-52页 |
2.3.2 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河北省能源结构变动对碳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58-80页 |
3.1 能源结构对碳强度变动的贡献分析 | 第58-63页 |
3.1.1 因素分解模型 | 第58-61页 |
3.1.2 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3.2 能源结构对碳强度的影响关系分析 | 第63-66页 |
3.3 能源结构对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66-79页 |
3.3.1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 第66-70页 |
3.3.2 影响效应的通径分析 | 第70-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河北省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分析 | 第80-93页 |
4.1 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 第80-83页 |
4.1.1 碳强度目标灵敏度模型构建 | 第80-81页 |
4.1.2 能源结构优化的灵敏度分析 | 第81-83页 |
4.2 能源结构内部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分析 | 第83-88页 |
4.2.1 碳强度灵敏度矩阵构建 | 第83-87页 |
4.2.2 能源结构内部优化的贡献评估 | 第87-88页 |
4.3 减少煤炭消费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分析 | 第88-92页 |
4.3.1 碳强度灵敏度模型构建 | 第88-89页 |
4.3.2 减少煤炭消费的贡献评估 | 第89-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河北省能源结构低碳优化的水平评价 | 第93-108页 |
5.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93-96页 |
5.1.1 构建原则 | 第93-94页 |
5.1.2 指标选取 | 第94-96页 |
5.2 评价方法选择 | 第96-99页 |
5.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96-97页 |
5.2.2 单一方法赋权 | 第97-98页 |
5.2.3 最优组合赋权 | 第98-99页 |
5.3 综合评价 | 第99-107页 |
5.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99-102页 |
5.3.2 权重计算 | 第102-105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105-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河北省能源结构低碳优化模型构建及模拟 | 第108-119页 |
6.1 能源结构低碳优化的重点和目标 | 第108-109页 |
6.1.1 能源结构低碳优化的重点 | 第108-109页 |
6.1.2 能源结构低碳优化的目标 | 第109页 |
6.2 能源结构低碳优化模型构建 | 第109-113页 |
6.2.1 基本假设 | 第109-110页 |
6.2.2 目标函数 | 第110-111页 |
6.2.3 约束条件 | 第111-113页 |
6.3 能源结构低碳优化模拟 | 第113-117页 |
6.3.1 参数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113-115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7章 河北省能源结构低碳优化的策略分析 | 第119-128页 |
7.1 明确能源结构低碳优化的方向 | 第119-120页 |
7.1.1 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 第119页 |
7.1.2 推进低碳能源的高效替代 | 第119-120页 |
7.2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第120-121页 |
7.2.1 重视组织领导 | 第121页 |
7.2.2 加强监督检查 | 第121页 |
7.2.3 加大政策支持 | 第121页 |
7.3 巩固节能的约束性作用 | 第121-123页 |
7.3.1 发展循环经济 | 第122-123页 |
7.3.2 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 第123页 |
7.4 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 | 第123-126页 |
7.4.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第123-124页 |
7.4.2 全面改造传统产业 | 第124-125页 |
7.4.3 积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 | 第125-126页 |
7.5 加强能源低碳技术创新 | 第126-127页 |
7.5.1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 第126-127页 |
7.5.2 增强全阶段政府扶持 | 第12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论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