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灰葡萄孢单羧酸转运蛋白基因BcMCT1的功能解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灰葡萄孢概述第13-16页
        1.1.1 灰葡萄孢菌生命周期第13-14页
        1.1.2 灰霉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5页
        1.1.3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 单羧酸转运蛋白概述第16-19页
        1.2.1 MCT1第17-18页
        1.2.2 MCT2第18页
        1.2.3 MCT3第18页
        1.2.4 MCT4第18-19页
        1.2.5 MCT8第19页
        1.2.6 MCT10第19页
        1.2.7 单羧酸转运蛋白研究展望第19页
    1.3 选题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灰葡萄孢T-DNA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筛选第21-47页
    2.1 前言第21页
    2.2 材料第21-25页
        2.2.1 菌株第21页
        2.2.2 试剂和仪器第21-23页
        2.2.3 抗生素和培养基第23-25页
    2.3 方法第25-34页
        2.3.1 菌株的活化和培养第25页
        2.3.2 农杆菌介导的灰葡萄孢的转化第25-26页
        2.3.3 转化子的分离纯化及保种第26页
        2.3.4 利用CFW对突变株的筛选第26页
        2.3.5 突变株的分子鉴定第26-34页
            2.3.5.1 灰葡萄孢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27页
            2.3.5.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7-28页
            2.3.5.3 突变株的潮霉素抗性基因鉴定第28-29页
            2.3.5.4 T-DNA插入位点侧翼DNA序列的获得和测序第29-3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4-44页
        2.4.1 灰葡萄孢突变株的获得第35页
        2.4.2 T-DNA插入灰葡萄孢细胞壁完整性缺陷突变株的获得第35页
        2.4.3 突变株的分子鉴定第35-44页
            2.4.3.1 潮霉素抗性基因的鉴定第35-36页
            2.4.3.2 T-DNA插入位点侧翼DNA序列的获得第36-37页
            2.4.3.3 T-DNA插入位点侧翼DNA序列的TA克隆第37页
            2.4.3.4 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DNA序列分析第37-44页
    2.5 灰葡萄孢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第44-46页
    2.6 讨论第46-47页
第三章 灰葡萄孢T-DNA突变株的分子鉴定第47-61页
    3.1 前言第47页
    3.2 材料第47-48页
        3.2.1 菌株第47页
        3.2.2 试剂第47-48页
        3.2.3 抗生素和培养基第48页
    3.3 方法第48-57页
        3.3.1 RT-PCR检测T-DNA插入突变基因的表达情况第48-52页
        3.3.2 T-DNA插入突变株的Southern blotting分析第52-5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3.4.1 T-DNA插入突变基因的表达情况第57页
        3.4.2 T-DNA插入突变株的Southern blotting分析第57-60页
            3.4.2.1 探针的制备及其标记效率的检测第57-58页
            3.4.2.2 突变株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酶切第58-59页
            3.4.2.3 突变株Southern blotting检测及分析第59-60页
    3.5 讨论第60-61页
第四章 突变株目标基因的互补及基因功能的研究第61-75页
    4.1 前言第61页
    4.2 材料第61-62页
        4.2.1 菌株与质粒第61页
        4.2.2 试剂第61-62页
        4.2.3 抗生素和培养基第62页
    4.3 方法第62-68页
        4.3.1 突变株目的基因的遗传互补第62-68页
            4.3.1.1 目的基因的TA克隆第62-64页
            4.3.1.2 构建入门载体pETHG-Bc74第64-66页
            4.3.1.3 构建双元载体pCAMBIA-Bar-Bc74第66-67页
            4.3.1.4 农杆菌介导灰葡萄孢突变株的转化及分子鉴定第67-68页
                4.3.1.4.1 农杆菌介导灰葡萄孢突变株的转化第67-68页
        4.3.2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第68页
            4.3.2.1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第68页
            4.3.2.2 菌株的致病性研究第68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8-74页
        4.4.1 突变株目的基因的遗传互补第68-72页
            4.4.1.1 目的基因的TA克隆第68-70页
            4.4.1.2 构建入门载体pETHG-Bc74第70页
            4.4.1.3 构建质粒pCAMBIA-Bar-Bc74第70-72页
        4.4.2 互补菌株的获得及分子鉴定第72页
        4.4.3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第72-74页
            4.4.3.1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第73页
            4.4.3.2 致病性观察第73-74页
    4.5 讨论第74-75页
第五章 灰霉中BC1G_15016.1 (BcMCT1)基因功能的研究第75-86页
    5.1 前言第75页
    5.2 材料第75-77页
        5.2.1 菌株与质粒第75页
        5.2.2 试剂第75-76页
        5.2.3 培养基第76-77页
    5.3 方法第77-80页
        5.3.1 BcMCT1 (BC1G_15016.1)基因功能分析第77-80页
            5.3.1.1 菌株在单羧酸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状态第77页
            5.3.1.2 BcMCT1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第77-79页
            5.3.1.3 菌株细胞壁和细胞结构观察第79-80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0-85页
        5.4.1 BcMCT1基因可能与单羧酸转运有关第80-81页
        5.4.2 BcMCT1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第81-82页
        5.4.3 BcMCT1基因在灰霉细胞壁的影响第82-83页
        5.4.4 灰霉中单羧酸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的系统分析第83-85页
            5.4.4.1 灰霉中单羧酸蛋白家族基因比对第83-84页
            5.4.4.2 灰霉中单羧酸蛋白家族结构分析第84-85页
    5.5 讨论第85-8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6.1 总结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致谢第92-9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匍匐基因la1-a的克隆和籼粳亚种形态性状QTL定位
下一篇:电机圆形磁场新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