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酸稳定的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药动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绪论 | 第12-22页 |
1.1 真菌病 | 第12页 |
1.2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伊曲康唑简介 | 第13-16页 |
1.3.1 伊曲康唑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1.3.2 伊曲康唑(ITRA)药理特性 | 第14-16页 |
1.4 伊曲康唑常用剂型 | 第16-17页 |
1.5 伊曲康唑新剂型的研究 | 第17-18页 |
1.5.1 固体分散体 | 第17页 |
1.5.2 包合物 | 第17-18页 |
1.5.3 固体脂质体 | 第18页 |
1.5.4 胶束 | 第18页 |
1.6 纳米混悬剂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6.1 纳米混悬剂 | 第18-19页 |
1.6.2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 第19-20页 |
1.7 纳米混悬剂的开发与应用 | 第20-21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8.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伊曲康唑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2页 |
2.1.1 材料 | 第22页 |
2.1.2 仪器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7页 |
2.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22-23页 |
2.2.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3 ITRA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4 精密度试验 | 第25页 |
2.2.5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25-26页 |
2.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6-27页 |
2.2.7 稳定性试验 | 第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制备 | 第28-36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3.1.1 材料 | 第28页 |
3.1.2 仪器 | 第28-29页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9-35页 |
3.2.1 处方筛选 | 第29-32页 |
3.2.2 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2-33页 |
3.2.3 最佳处方及工艺 | 第33页 |
3.2.4 冻干工艺及处方 | 第33-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4.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相关性质研究 | 第36-44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4.1.1 仪器 | 第36页 |
4.1.2 试剂 | 第36页 |
4.2 透射电镜 | 第36-37页 |
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7-38页 |
4.4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8-39页 |
4.5 粒径及其分布 | 第39-40页 |
4.6 稳定性考察 | 第40-41页 |
4.7 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体外溶出实验 | 第41-42页 |
4.7.1 HPLC色谱法 | 第41页 |
4.7.2 溶出速率的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41-42页 |
4.8 TRA-Nano的含量测定 | 第42页 |
4.9 小结 | 第42-44页 |
5.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44-52页 |
5.1 材料和仪器 | 第44页 |
5.1.1 材料 | 第44页 |
5.1.2 仪器 | 第44页 |
5.2 方法与结果 | 第44-49页 |
5.2.1 色谱条件 | 第44页 |
5.2.2 ITRA及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 第44-45页 |
5.2.3 血浆样品处理 | 第45页 |
5.2.4 方法学考察 | 第45-49页 |
5.3 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 | 第49-51页 |
5.3.1 大鼠口服给药方案 | 第49-50页 |
5.3.2 药动学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全文总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