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权力政治与楔子战略 | 第8-21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11-19页 |
一、关于楔子战略的既有研究 | 第11-18页 |
二、对既有研究的评估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奖赏性楔子战略与出价、竞价潜力 | 第21-37页 |
第一节 楔子战略与关键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一、楔子战略:战略目标、战略类型与手段 | 第21-24页 |
二、关键概念的界定:奖赏性楔子战略与联盟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奖赏性楔子战略的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设 | 第25-29页 |
一、奖赏性楔子战略的作用机制 | 第25-28页 |
二、自变量、因变量与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29-3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二、案例选择 | 第30-31页 |
三、变量操作化 | 第31-37页 |
第三章 英法联盟预阻与《德意钢铁同盟》的缔结 | 第37-54页 |
第一节 希特勒的上台与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 | 第37-42页 |
一、希特勒上台后的国际环境 | 第37-38页 |
二、1933-1936年英国的对外政策与联盟预阻的最初实践 | 第38-42页 |
第二节 联盟预阻的失败与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 第42-52页 |
一、自变量的测量:英法的出价潜力与德国的竞价潜力 | 第42-47页 |
二、联盟预阻与德意缔结钢铁同盟 | 第47-49页 |
三、联盟分化与意大利最终对英法宣战 | 第49-52页 |
第三节 案例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苏联联盟分化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 第54-70页 |
第一节 联盟预阻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第54-57页 |
一、二战前夕苏联面临的安全环境及选择性对抗对策 | 第54-56页 |
二、选择性对抗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联盟分化的成功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 第57-68页 |
一、自变量的测量:苏联的出价潜力与德国的竞价潜力 | 第57-60页 |
二、《苏日中立条约》的最终签订 | 第60-66页 |
三、《苏日中立条约》的意义与苏德交战后的苏日关系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案例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70-79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70-74页 |
一、出价、竞价潜力的关系决定奖赏性楔子战略的最终成败 | 第70-71页 |
二、其它战略启示 | 第71-74页 |
第二节 “分而治之”实用的政策启示 | 第74-76页 |
一、适时考虑将楔子战略纳入对外政策选项的“篮子” | 第74-75页 |
二、按实力区分对象:实现楔子战略的多样化与适用性 | 第75页 |
三、慎用强制手段 | 第75-76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76-79页 |
一、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76-77页 |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一、中文部分 | 第79-82页 |
二、英文部分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